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镇安县云盖寺镇以产业为抓手,充分挖掘文化和生态资源,发展康养旅游业——

千年古镇焕新生

2025-11-17 08:08:53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庆军

  云盖寺镇岩湾社区街巷整齐、产业兴旺,充满生机。 (本报通讯员 倪方海 摄)

  初冬时节,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镇安县云盖寺镇古街。云镇社区的手工挂面作坊里,黄传彦一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和面、搓条、盘条、绕条上棍、拉面、上架晾晒……一道道工序在他们手中流转自如。院落里,细如发丝的挂面垂落成帘,散发着阵阵麦香。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们云盖寺镇的手工挂面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入口绵软,余味悠长,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云盖寺镇镇长邹定华介绍,目前全镇从事手工挂面制作的有198户300多人,涉及5个村3个社区,年出售挂面约27万公斤,收入近250万元,户均年增收1.2万多元。

  云盖寺镇既是镇安县的副中心,也是秦岭南麓一座有名的历史文化重镇。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它成为昔日秦楚古道上不可忽视的商贸驿站。如今,这座千年古镇,正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康养文旅为笔,描绘着一幅传统风韵与现代气息交织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2013年,云盖寺镇被列入“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从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到2023年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盖寺古镇景区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古镇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在古镇旁,巍然矗立的云镇水库大坝将清澈的湖水聚成了一块巨大的碧玉,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从空中俯瞰又如同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山间。

  这座坝高76米、库容959万立方米的水库,不仅保障了沿线10万人的饮水安全,更成为云盖寺镇康养旅游的新亮点。

  沿着环库公路一路前行,湖水碧绿、道路整洁,口袋公园点缀其间,再加上具有秦楚气息的乡村民居,一道美丽的山水画廊跃然眼前。

  镇安县委、县政府立足绿水青山优势、着力打造秦岭山水乡村的新样板,聚焦“推进度、优环境、提生态”,以环库公路为纽带,整合沿线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出一条独具魅力的“观光走廊”。

  云盖寺镇党委书记全亮介绍,云镇水库地处古镇景区、云镇社区、西华村与黑窑沟村的交会点,辐射广泛。全镇以水库供水工程为试验田,将整合十里红豆杉带、百亩蓝莓园、千亩名优树种基地、五百万袋高山木耳等优质产业与乡村旅游业,实现“建好一个项目、提升一片环境、带动一方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云盖寺古镇已成为镇安县康养旅游西线上的重要节点。游客可以从县城出发,西行18公里,游览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领略徽派古建筑的清雅、云盖寺的唐风遗韵以及摩崖题刻间的诗情墨意。

  “景区创建至今,不仅丰富了全县旅游业态,也极大地提升了镇域居民的生活品质。”全亮深有感触地说。

  面对优质的生态资源,云盖寺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将26.54万亩林地划分为七大管护单元,配备专职护林员、网格员与警务人员,实现天上看、地上巡、网上管的全方位监管。

  如今,云盖寺镇森林覆盖率跃升至74.4%,培育魔芋种植、林麝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56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2023年,云盖寺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镇”,为发展康养旅游增添了更加优越的生态底色。

  在此基础上,云盖寺镇抢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探索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集体发展和群众增收。

  手工挂面作为特色产业之一,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稳定支撑。

  板栗产业同样是促进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金钟村村民黄国翠说:“我家种了20多亩板栗,按目前4元1公斤的收购价,今年能卖三四万元。”

  木耳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中。在省级劳模余之超的带动下,一座木耳食用菌厂拔地而起,年产食用菌1000万袋,建设示范基地530亩,产值超过120万元,可为4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云盖寺镇还积极培育“互联网+云镇特产”新业态,推动手工挂面、腊肉、玉米酒、木耳、香菇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释放特色产业在富民兴村、促进振兴中的引领效应。

  日暮时分,古街之上,居民漫步闲谈,生活悠然;云镇水库的湖面在夕阳下泛起粼粼金光,偶有水鸟掠过,漾开圈圈涟漪。

  “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做强康养文旅,做优特色产业,让云盖寺古镇绽放更加迷人的风采。”全亮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