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时代农民工代表祝龙玉
本报通讯员 谢云涛
在秦岭深处的镇安县,提起祝龙玉,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曾经的普通农民工,如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仅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商洛市十大创业明星”称号,还担任县政协常委、板栗产业协会会长,创办养老院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年来,祝龙玉用实干精神推动家乡发展,成为新时代农民工的优秀代表。
深耕产业 栗香富农
镇安大板栗是当地的特产,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担任板栗产业协会会长以来,祝龙玉倾力推动产业升级,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为了提升板栗品质,他投入资金推进品种改良,设立45个收购点,制定统一标准。他还创新推出“数字板栗”认领模式,建立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镇安大板栗”地理标志价值。
“以前我们愁板栗卖不上好价钱,现在祝会长帮我们打通了销路,价格也上去了。”一位栗农感激地说。
通过定期召开收购启动会、公布指导价、提供信贷支持等措施,祝龙玉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他组织服务团队深入田间,指导农户完成1200亩板栗科管,让板栗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金果子”。
在祝龙玉的努力下,镇安板栗产业走上了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带动越来越多农户增收致富。
情系桑榆 温暖夕阳
面对山区养老难题,祝龙玉于2020年创建了乐欢格智慧养老中心。五年来,这里已为超过千名老人提供专业服务。
走进这家养老中心,2400平方米的养老空间配备了智能看护系统,探索出“云起·乐欢格”乡村康养新模式。老人们在这里不仅日常起居能得到照料,还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一位入住老人动情地说。
祝龙玉提出的《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助推养老产业发展》建议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建成市内首家专业老年人能力评估中心。这些创新实践为破解山区养老难题提供了有益探索,让“夕阳红”更美更温馨。
授人以渔 促进就业
作为一名曾经的农民工,祝龙玉深知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性。他依托丰元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精心打造“镇安月嫂”特色劳务品牌。
他创新制定培训课程大纲,落实“三包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人才数据库,举办专场招聘会。目前已培训认证419人,就业率超80%,月薪最高达1.4万元。
“感谢祝校长提供的免费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现在每月收入过万,家里条件改善多了。”一位经过培训的月嫂欣喜地对笔者说。
祝龙玉还联合人社局创新组建零工市场,开展技能培训53期,成功带动700余人就业创业。通过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把惠企政策送到企业厂门口,他真正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履职尽责 献策建言
“我就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普通农民工,如今回到家乡,只想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祝龙玉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早年和许多山区青年一样,祝龙玉选择外出务工。但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他始终心系家乡。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资金后,他毅然返乡创业,决心改变家乡面貌。
从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到政协委员,祝龙玉的身份变了,但为民服务的初心未变。“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祝龙玉创建了全县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委员工作室。这个不起眼的工作室,却发挥着大作用。它汇聚了12名委员,通过打造“委员聊天室”“微协商议事室”“委员读书室”,常态化开展“微聊天”“微协商”“微学习”活动。今年以来,已接待群众3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6条。
工作室的“微协商”机制切实解决了不少难题。2023年春夏之交,不少栗农反映板栗树大面积死亡。得知情况后,祝龙玉立即组织工作室委员联系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最终查明原因是绿天牛病虫害。他们随即开展“微协商”,落实相关单位普及病虫害防治方法,协助栗农科管救治,及时挽回了损失。
祝龙玉个人撰写的《激活庭院经济 赋能乡村振兴》社情民意信息被省政协采用,并获得省级领导批示。他说:“作为一名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政协委员,我最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我要为他们发声。”
从返乡创业到履职建言,祝龙玉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在镇安这片热土上,他以委员工作室为平台,以产业发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为支点,撬动了一方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农民工不仅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还能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