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镇安县

“种养酿”闭环发展 “云销售”香飘全国

镇安一家庭农场“酿”出绿色致富路

本报记者 孙远飞

2025-11-18 08:00:11

来源:商洛日报

农场里,工人正在粉碎甘蔗,为酿酒作准备。

田贵玲家庭农场生产的白酒口感绵柔醇厚,远销省内外。

  “甘蔗酒的酿造,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从甘蔗粉碎、发酵到蒸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既要保留镇安古法酿酒的醇厚口感,又要保证纯植物酒的天然品质。”11月3日,在镇安县大坪镇庙沟村田贵玲家庭农场内,农场负责人瑚世柱边介绍边俯身察看发酵池内的甘蔗酒醅。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与甘蔗的清甜,这是农场循环产业中最动人的“味道”,也是增收路上最实在的“烟火气”。

  抓住机遇 返乡逐梦

  庙沟村这片承载着创业梦想与乡村希望的土地,见证了田贵玲家庭农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蜕变。如今的农场,已成为集种植、养殖、酿酒、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经营主体,而这一切成绩的起点,源于一场“抓住机遇、返乡创业”的坚定选择。

  “在外漂泊,始终心定不下来,就想回来干点什么。”瑚世柱说,每次回到庙沟村,看到肥沃的土地闲置,优质的农产品因缺乏销路而被浪费,他的心中满是惋惜与不甘,返乡创业的念头也在心底悄然萌芽。

  2010年,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农业农村扶持政策,成了瑚世柱返乡创业的催化剂。这些政策明确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增收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直关注着政策动态的瑚世柱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阔农村,正是他实现创业

  梦想的舞台。

  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瑚世柱与妻子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之路。他们带着多年打拼积攒下的资金以及在城市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回到庙沟村,创办了田贵玲家庭农场。这一决定,不仅是瑚世柱个人职业发展的重大转变,更为庙沟村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创业初期,农场发展屡屡受挫:缺乏规模化经营经验导致种植品种单一,养殖技术落后影响产出效益,线下销售渠道狭窄制约产品流通。这些一度让夫妇二人陷入困境。但他们并未退缩,主动对标行业标杆,多次赴周边优秀农场考察学习。

  2020年,乘着家庭农场注册政策完善的东风,夫妇二人果断完成农场注册,注入资金350万元,推动农场迈入“规范化运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为夯实发展基础,农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成167平方米线下超市,搭建农产品本地销售平台;打造400平方米养猪场,保障养殖产业空间需求;修建300平方米酿酒厂房,打通农产品深加工关键环节。

  多年来,农场不断发展壮大,而瑚世柱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带动增收”的经营理念。农场内常年稳定雇工20多人,其中八成以上为当地留守劳动力。“在农场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一年还能多挣两万多元,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在农场,我还学会了种植、酿酒技术,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农场员工吴继芳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循环经济“酿”就金山

  “庙沟村的土地能种甘蔗、高粱、玉米……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走出‘种养结合、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路子。”瑚世柱的这句话,是农场产业布局的核心思路。经过10多年探索实践,农场种植各种粮食,甘蔗、高粱用来酿酒,酒糟用来喂猪,猪场产生的有机肥还田种植使用,实现了养殖零污染、种植更高效、酿酒品质高等优点。农场构建起“种植—酿酒—养殖—还田”的完整循环闭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成为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标杆。

  在种植端,农场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推行“4+4”科学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庙沟村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作物的多元化种植。目前,农场的总种植面积120多亩,其中17亩甘蔗种植基地是农场的特色产业之一。这里的甘蔗生长态势良好,得益于当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农场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每年,这片甘蔗种植基地的产量在5万公斤以上,为农场特色甘蔗酒的酿造提供了稳定而优质的核心原料。除了甘蔗,农场还同步种植高粱、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既为古法白酒酿造供应纯粮原料,又为养殖产业储备优质饲料。这些作物的多元化种植,不仅丰富了农场的农产品种类,还为后续的加工和养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

  在加工端,农场以“镇安古法酿酒”为核心竞争力,主打纯植物酿造特色,形成“古法白酒+特色甘蔗酒”的产品矩阵。酿造过程中,严格遵循“粉碎—发酵—蒸馏—陈酿”的古法工艺,选用优质甘蔗、高粱等原料,不添加添加剂,确保酒体醇厚、甘甜浓郁。目前,农场年酿造纯粮酒、甘蔗酒1.7万多公斤,其中甘蔗酒年产5000多公斤,按每公斤40元售价计算,单品类年增收20多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农场白酒通过食品质量国标检测,2025年成功注册“甘福典”白酒商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在养殖端,农场创新推行“酒糟养殖”模式,将酿酒产生的粮食酒糟作为土猪主要饲料,年养殖土猪300多头。这种模式不仅降低30%以上的养殖成本,还能提升土猪肉质,让土猪肉口感更紧实、营养更丰富,深受市场青睐。同时,农场通过干湿分离机对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还田于种植基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提升土壤肥力,真正形成“种植酿酒、酒糟喂猪、猪粪肥田”的循环闭环,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样板。此外,农场积极拓展产品品类,推出土鸡蛋、特色杂粮等衍生产品,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云端突围 香飘全国

  随着农场规模扩大、产量提升,田贵玲与瑚世柱夫妇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线下销售模式覆盖范围有限,产品出现销量瓶颈。“优质产品卖不出、卖不远”成为制约农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成为夫妇二人亟待解决的难题。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打开全国市场的‘金钥匙’!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庙沟村有好酒、有好肉、有好粮!”瑚世柱的精准判断,为农场销售转型指明方向。为抢占线上市场,夫妇二人学习新媒体运营知识,注册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账号,以“真实场景+朴实表达”为核心,拍摄农场日常生产、产品制作、循环产业模式等短视频内容,全方位展示农场的生态理念与产品特色。

  短视频创作中,夫妇二人用镜头记录工人采摘甘蔗、手工酿酒、酒糟喂猪的细节。“大家看,这是我们农场种的甘蔗,全程生态种植,酿出的酒自带清甜!”“这是酒糟喂大的土猪,每天吃的是‘天然饲料’,肉质绝对放心!”镜头里,瑚世柱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话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农场之中,亲身感受到了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和健康。

  这些真实的场景、朴实的语言迅速引发网友共鸣,账号快速积累大量粉丝,产品关注度持续攀升。

  为进一步激活线上销售潜力,农场开通抖音小店、微信小程序等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与本地网红达人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借助达人流量优势,扩大产品曝光度与销量。“以前担心酒卖不出去,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最多一天卖了500多斤甘蔗酒!”瑚世柱看着不断增长的订单量,脸上满是欣慰。

  如今,农场产品已远销上海、内蒙古、浙江等地,成为大坪镇乃至镇安县农业产业的“亮丽名片”。从2010年的小农场,到2022年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田贵玲家庭农场的发展之路,是新时代乡村创业者“扎根土地、勇于创新、带动增收”的生动缩影。“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深化三产融合,持续深耕新媒体领域,创新营销方式,将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瑚世柱说。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