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安县塔云山景区森林茂密,是秦岭山脉木本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本报记者 孙远飞
“老刘,今天巡山到哪里了?最近降温,可得穿厚点!”11月16日清晨,镇安县高峰镇的山林间还裹着薄雾,护林员刘章民的手机就传来了同伴的叮嘱。他揣着干粮、扛着砍刀,踩着湿滑的山路往林区深处走,“今年雨水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任务就会稍微轻松一点,但是一日不进山,心里还是不踏实。”刘章民笑着说。
刘章民是镇安县众多护林员中的一员,全县像他这样负责的护林员有2000多人。
为何小城镇安有如此多的生态守护者?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镇安县地处秦楚咽喉、秦岭南麓西段,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让这片土地与森林结下深厚羁绊。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划限制发展区,全县3487平方公里国土中,林业用地达440万亩,68.5%的森林覆盖率使其成为全省重点林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屏障,更是发展根基。1300多种种子植物、480多种野生中药材、3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天然氧吧”“中国栗乡”“秦岭药库”等美誉实至名归。
近年来,镇安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需求,组建起2490人的生态守护队伍,其中专职护林员31名、兼职护林员169名、生态护林员2290名。这支队伍扎根林间,既是森林资源的守护者,亦是生态扶贫的践行者。
严选优配筑牢护林队伍“基本盘”
“护林员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山林管护的实效。我们坚持懂山、爱山、守山的标准,让真正对秦岭有感情的人扛起责任。”镇安县野生动物和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永耀谈及护林队伍建设,语气格外坚定。
据他介绍,镇安县林业部门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融合政策落实与机制创新,在选聘规范、能力提升、履职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每片林地有人护、每项责任落到位,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力根基。
护林队伍的战斗力,始于规范的选聘任用。镇安县坚持“镇聘、村用、站管、县备案”原则,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合规用人体系,乡镇牵头发布选聘公告,明确资格条件、名额分配、选聘流程及劳务报酬,保障公开透明;个人自愿申报后,经镇(街道)政府初审、多部门比对审定,公示无异议后签订劳务管护协议、发放管护补助。
达仁镇的护林员但堂安正是通过这样的流程加入队伍的。“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听说村里招护林员,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经过初审、公示,拿到管护协议那天,我特意去山上转了一圈,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以后我就是这片山的‘守护者’了。”但堂安说。
这一流程既确保选聘公平公正,也让护林员清晰知晓职责与权益,从源头筑牢队伍建设根基。
多维赋能激活林地管护新效能
为提升护林队伍履职能力,镇安县林业部门从平台搭建、管理创新两方面入手,实现全方位赋能。
“以前护林靠‘腿跑、嘴喊、笔记’,遇到火情、病虫害,上报流程要半天。现在有了智慧平台,手机上就能打卡、传信息,指挥中心实时调度,效率提了不止一倍。”刘永耀拿着手机展示林业生态卫士APP,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全县护林员的巡林轨迹、事件上报记录。
在平台搭建上,针对护林员业务需求构建三级平台:行业管理平台打通县、镇、村、护林员四级链路,及时传达政策文件与工作要求,让每名护林员懂政策、明方向;业务培训平台通过微信推送、宣传彩页、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林业法规、防火防虫、实用技术等培训;沟通交流平台以三级微信群为载体,分享工作动态、探讨疑难问题,在经验互鉴中优化工作方法,形成上下联动、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刘章民就是培训的受益者,他说:“以前看到树叶子发黄,不知道是啥毛病,经过培训才知道是蚜虫危害,现在我不仅能自己防治,还能教村里人种树防虫。”
如今,90%以上的护林员熟练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成为政策宣传与技术推广的“移动窗口”。
在管理创新上,镇安县以数字化、人性化为导向提升管护实效,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定责任区域,实现林地管护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化管理依托智慧管理平台与林业生态卫士APP,完成巡林打卡、轨迹追踪、事件上传全流程数字化,镇安县森林资源保护作战指挥中心可精准调度,让管护响应更迅速;针对生态护林员文化层次特点,创新推出勾选式巡山日志,简化填写流程,每月开展日志评选通报。
但堂安对此格外认可:“我文化水平不高,以前写日志要琢磨半天,现在勾选选项就行,还能看看别人的日志学经验,既省事又实用。”
为了保障护林员的生活,镇安县建立“补助+保障+激励”机制,通过惠农“一卡通”按月发放535元补助,护林员年增收6420元;每年投入25万元为2290名生态护林员购买意外险、配备专业装备;对优秀人员授予“优秀生态卫士”称号,全方位激发工作动力。
双向赋能凝聚护林队伍“向心力”
“守着绿水青山,不能让护林员只守山不增收。我们探索‘一员变三员’模式,就是要让护林员既能守护生态,又能过上好日子。”刘永耀说。
“一员变三员”就是让护林员既是森林“巡护员”,也是技术“推广员”、工程“施工员”,让护林员实现了“顾家、护林、挣钱”三赢。
但堂安就经常参与镇里的林业工程:“去年参与造林就多挣了不少生活费,平时帮村里人种树、管树,又能多一笔收入,比在外打工划算多了。”
镇安县还组建165支县、镇、村三级林业综合服务队,328名镇级队员与1580名村级队员中,生态护林员占比达81%,形成“冬防火、夏防虫、春科管、秋造林”的常态化工作格局。2018年至2020年,平均75%的生态护林员参与林业工程,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此外,973名护林员兼任基层治理片长,月获100元补助,多元增收让护林员队伍稳定性持续增强。
护林责任重于泰山,生态使命任重道远。如今,镇安县护林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壮大护林队伍、升级管护技术,让每一片秦岭林海都有人守护,让护林员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将带领全体护林员用脚步丈量山林、用责任守护青绿,让秦岭林海永续繁茂,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刘永耀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