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篇《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京研讨 专家称娱乐而不媚俗》的文章,看来江苏卫视《非常勿扰》真是把“厚黑学”学到家了,现在已经不能用“脸皮厚”来形容他们了,因为他们的自吹自擂近乎于荒唐地步了。下面针对这篇可笑的宣传文章,我来一一批驳。
文章第一句是“江苏卫视情感类节目《非诚勿扰》自今年1月开播以来,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目前为止最高收视率接近3%。”你凭什么说“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连央视春晚都不敢说这句话了,一个备受非议的新节目居然敢这样“定位”,老实说,“能够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喜爱”的节目还是很多的,比如老版的央视《为您服务》和《动物世界》,再比如崔永元时代的《实话实说》。当然,孟非的《南京零距离》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但要说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恐怕就要慎重,毕竟“喜爱”是个主观色彩很浓的词汇,肯德基麦当劳在全世界畅销吧,可他们敢说“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么?近些年来的反对垃圾食品行动就够让他们头疼了。
而且据我的了解,《非诚勿扰》反倒是“受到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非议”,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华侨老太太看了《非诚勿扰》,不敢给侄子在内地找对象”,就是央视一位著名女主持人讲给我听的,是她身边的真事,而且从网络跟贴来看,即使是年轻人,也有很多人反感《非诚勿扰》的造假与刻意做秀,更别提把爱情当游戏的价值观。至于“最高收视率接近3%”,我要提醒大家,2007年被广电总局叫停的重庆台《第一次心动》的最高收视率也很惊人,是啊,他们居然敢在直播节目中让刘晓庆、柯以敏、杨二车纳姆同时做评委,收视率一定会高,然而居心何在?不就是以出位来博取收视率么?即使这种节目收视率再高,不被叫停才怪呢。
最高收视率和受欢迎是两个概念,只有持续的稳定的高收视率才能代表受欢迎,任何一档电视新节目,都会在短期内有个好收视,问题在于半年之后会怎样。按现在《非诚勿扰》的“超常规发展”,再过几个月,要么就是收视率“平稳下滑”,要么就是突然停播。
再往这篇文章的后面看,“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江苏广电总台主办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之所以能在同类节目中拔得头筹,在于它注重娱乐而不媚俗,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社会主流价值。”
噢,原来是《非诚勿扰》自己组织了一个研讨会,请来了一些不具名的专家(因为此文多次以专家口吻发表意见,可没有说出专家到底是谁,这就很微妙了,因为电视界的研讨会,如有观点发表,都是具体指出专家名字的,极少有不具名,因为行内专家都愿意具名发表观点,这才代表你的学术意见么) ,可是这些“专家”的观点却是有明显问题的。比如凭什么说“在同类节目中拔得头筹”?才开播三四个月,口气就这么大?而且你说的“同类节目”到底是什么节目?是婚恋节目么?全国也没几个啊,是所谓的情感类节目么?那范围可就大了,更难“拔得头筹”了。论点都不牢靠,论据更是荒谬可笑。“在于它注重娱乐而不媚俗,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社会主流价值。”注重娱乐是肯定的,把爱情都当游戏了,还不是娱乐?问题是《非诚勿扰》当着全国观众至今还在说谎,不肯承认那些女选手大部分都是托儿,还有那个假的“富二代”,这种心理承受力跟周正龙有一拼,这种“娱乐”其实不就是在“愚弄大众”的娱乐么?没准在《非诚勿扰》编导组心理,周正龙事件、躲猫猫事件,也都是“娱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