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荒唐的是“不媚俗”,真是此地无银,这是个极端媚俗的节目,女选手穿着暴露,每次发言都是往火爆的路线上行走,极尽宣传自己之能事,并不太在乎来的男嘉宾到底是什么人,这不是媚俗是什么?
至于“关注现实,坚持社会主流价值”,那要看你关注的是哪些现实,有些80后女生人生观很前卫,可这样的女生比例到底占多少?这绝对不是什么“社会主流”,把那些能赢取收视率的有极端观念的女生找来,就是“关注现实,坚持社会主流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是个造假明显的节目,上篇文章我已经从制作方面指出编导组刻意控制选手表现,甚至以故意暴露男选手短处来达到让男选手尽快下台的目的,而且现在网上一片的指出选手身份可疑,几乎都是来表演的,这种做法难道就是《非常勿扰》的“坚持社会主流价值”么?文章的后半段彻底暴露了所谓“专家”的外行。来看一下:
“专家指出,90年代开始的婚恋交友节目没落,源于为了追求大众的兴趣疲于奔命。屈就和媚俗只能制造短时间的收视率,却容易导致“过劳死”。《非诚勿扰》一个成功的经验是主动抓取大众心态,避免屈就和媚俗,自信而亲切。它让婚恋节目走出了狭窄的诉求,呈现了丰富、厚重的意义价值,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年轻人的情感诉求和文化态度,给了长者一个近距离观察“80后”的窗口和沟通代际价值观的桥梁,同时,对所有参与节目的年轻人也是一场观念洗礼,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他们判断、接纳也重塑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正好相反,90年代开始的婚恋交友节目没落,恰恰是没有在追求大众的兴趣,或者说,所有电视节目的没落,都是因为远离了大众的兴趣,否则不可能被大众抛弃。在我上篇文章中,已经指出那个时候大量婚恋节目没落,主要是缺核心价值观导向,都是表面的玩闹,没有把爱情和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很好结合,或者说就是如今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做法。这篇弘扬《非诚勿扰》文章简直是在给《非诚勿扰》挖坟,因为“屈就和媚俗只能制造短时间的收视率,却容易导致“过劳死”,说的难道不就是如今的《非诚勿扰》么?
至于此文后面说的“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年轻人的情感诉求和文化态度,给了长者一个近距离观察“80后”的窗口和沟通代际价值观的桥梁,”纯粹是在胡说,当今年轻人难道就是《非诚勿扰》所呈现的那样女性,各个愿意表现愿意秀自己?愿意针对各种话题发表激进意见?更可怕的是后一句,通过这个节目让长者看清80后,如果真是这样,那些革命前辈在黄泉之下岂不是要痛哭失声?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就是教育出了这些后代?
别在这里作践80后了,想想奥运会前夕在境外传递火炬受到干扰后的中国80后火一样的热情,看看汶川大地震后那些80后的感人表现,那才是“社会主流价值”!
我看过的那期《非诚勿扰》里,一位女选手看到外国男选手仅仅才几分钟后,居然就脱口而出:“我就想跟他生个混血孩子”,有这种想法的80后女孩到底占多大比例?
快别提什么“对所有参与节目的年轻人也是一场观念洗礼,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他们判断、接纳也重塑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这就是在蛊惑年轻人往歪路上走,谁说80后年轻人不看重爱情?那只是他的个人看法罢了,其实任何年代的人都是一样的,时代特征固然有,但人性的基本点是不可改变的。多数人对爱情和事业都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都会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善良,追求真诚,追求基于互相了解之上的心心相印,也都会对爱情慎之又慎。古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天有《潜伏》中余则成和王翠平经过磨合后的浪漫而心碎的革命爱情,快别说什么“金钱、世故、利益”,最大的利益不就是拥有一个完美的爱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