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与迟暮,向来是艺术家们乐于描绘的主题。回看本届戛纳的数十页片单,上面却惊人地密布了电影作者们对生命两极———儿童与老人的各种思考。一边是大师们因为年事已高,转而倾向于在影片中关注自身及周遭的现状;另一边是大量的导演“爱幼”,越来越多地把镜头对准问题儿童,从他们的身上探讨成人世界的走向。
这样的例子信手可拈,尤其在今年戛纳老将众多的情况下。年近90岁的新浪潮大师阿伦·雷乃在新片《好戏还在后头》(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里集结了一群早已挥别青春的优秀老演员,他们在片中因为一场葬礼而再度相聚。这群上了点年纪的导演不仅关注“生”字之后的“老”、“病”、“死”,比如哈内克的《爱》即展现了两个体面的老人在此困境中的挣扎与温暖;也善意地表达他们被忽视的需要:对爱的寻求或者对性的渴望。
阿巴斯此次带新作《如沐爱河》来到戛纳,影片故事极其简单,记录的就是一个失去妻儿的日本老教授召妓过程的一天一夜。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援交的女大学生独处,又磨磨唧唧地只想先浪漫地吃个晚餐。相较之下,影片的英文名“Like Som eone in Love”或许能更好地概括两人的关系。无独有偶,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爱》念叨的也是同一回事,只是更加直白。
当然,“爱幼”的势头也不容忽视,这些导演亦相对年轻。虽然他们“爱”的方式大有不同:43岁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月升王国》(Moonrise King-dom )里几乎是搭建了一个完美的玩具房子,用最浪漫、最甜美的语调讲述了一段少年私奔的经历。托马斯·温特伯格因为怀疑“孩子不会撒谎”拍摄《狩猎》(The Hunt),用一张天真无邪的萝莉面孔把人性逼到最险恶的边缘。
只是到最后,在这场“尊老”与“爱幼”的角逐中,姜始终还是老的辣。本届金棕榈毫无意外地落在了哈内克《爱》的头上,这个结果跟电影节本身65岁的年龄一样,稳妥、老成,但实在没什么新鲜。主竞赛评审团主席南尼·莫莱蒂说,“比起角色,很多导演更爱他们自己的风格。”年轻导演们也许跨出这一步,他们离金棕榈就不远了。(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