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击下的英伦乐曲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外,英国艺术深入骨髓的优雅和冷静似乎还要追溯到历史之源。由中世纪贵族骑士精神演化而成的绅士文化不仅使英国成为众多体育项目的发源地,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英国音乐和戏剧舞台艺术的整体风格,英国也在此时进入了艺术的全盛时期。
早期著名的音乐家威廉·拜尔德和托马斯·塔利斯就活跃在这一时期,使得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既分庭抗衡,又深入地相互融合,而戏剧界则迎来了巨擘莎士比亚创作的黄金年代。虽然政治经济发展的稳定态势是此时艺术繁荣的重要因素,但伊丽莎白女王个人对于英国艺术的推进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伊丽莎白女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人文主义熏陶。有史料记载,女王喜欢在圣诞狂欢节和一些其他特定的日子里在宫廷中上演戏剧,这后来已成为宫廷中的惯例之一。
全盛时期的耀眼过后,英国音乐和戏剧领域陷入一片沉寂,直到20世纪之交,都没能再出现影响世界的人物。随着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地的纷纷独立,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和美国相继崛起,英国遭遇了近百年的衰落,艺术中心也逐渐转移到了新生的美国。爵士乐的诞生为美国音乐注入了最强劲的动力,而音乐剧也随着爵士乐的发展逐渐走向顶峰。尤其是20世纪40~60年代,美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百老汇音乐剧经典剧目,似乎美国已成了现代艺术的归宿,英国只是属于上个世纪的幽灵罢了。
就在英国音乐处于一片沉寂之时,甲壳虫乐队在60年代带着他们的英式唱腔席卷全球,美国人惊恐地将这一风潮称为“英伦入侵”,各国音乐人也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重新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传世的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艾薇塔》《猫》和《歌剧魅影》。与绿洲乐队在电视上初次露面的同一个月里,大西洋酒吧在伦敦开业,迅速成为聚集嬉皮和年轻人的地方。在以后的一年半里,英国涌现出一小股艺术和流行文化。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举办了饱受争议的“COW”展览;丹尼·保尔奉上的《猜火车》及其电影原声震撼了大批人,并在彼岸的美国孕育出一批专门写低俗小说的作家;Verve(活力)、Pulp(浆)等英伦音乐史上重要的乐队开始崭露头角。英伦摇滚成为世界乐迷追捧的潮流,英国也重新回到世界文化的中心地带。
英国音乐的新篇章
如果说全盛时期的英国艺术裹上了贵族骑士精神冷傲优雅的外壳,那么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英伦三岛的艺术仿佛又蒙上了一层没落贵族华丽而颓废的色彩。
与美国音乐的直接热情不同,英国乐手都像是从迷雾森林里走出的猎手,周身萦绕着一层神秘又不可靠近的距离感,用模糊暧昧的中性之美撩拨人心。不管英伦音乐的风向怎样变化,从70年代传承而来的唯美忧郁的气息却一直没有散去,英国人始终沉浸在由冷清颓废的曲风钩织成的音乐迷梦之中。
进入新世纪之后,虽然酷玩乐队高唱着《Yellow》敲开了众多乐迷的心门,又有包括浪子(Libertines)、弗兰茨·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等年轻而尖锐的乐队相继诞生,但却没有一支乐队能如60~90年代的英国音乐所具有的吸引力和想象力,给英国青年文化指明方向。此时,全世界的音乐似乎已经走向同化。
即便如此,这片土地仍然保留着现代音乐生长的根基和多元文化造就的宽容的音乐氛围。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曾对媒体表示:“音乐,也许可以算作英国在过去50年中,为这个世界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之一。”确实,不仅是保尔指导的开幕式,在奥运会闭幕式上也将再次强调英国音乐的重要地位,演奏一首长达75分钟的奥运会闭幕曲,名为《英国之声交响曲》,汇聚英国各地和各个时代的特色音乐,跨度从古典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到阿黛尔,徐徐讲述一个“绚烂多彩、趣味盎然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伦敦奥运会的神秘面纱还没有掀开之前,我们只能这样回顾英伦音乐昨日的面容,体味这首盛大的“交响曲”,并且耐心期待它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