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样式的艺术都是生于民间、兴于民间的。电视普及在民间、小品落户电视,就兴于民间。”何庆魁认为电视让小品走向繁荣,各地小品带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如北京人艺风格的京味小品,带有相声曲艺风格的天津小品;黑色幽默风格的南方小品,以及从二人转“拉场戏”转化的东北小品等。这些小品在登上电视特别是春晚后,也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地方文化,比如东北方言。
发展 从戏剧出发,又回归戏剧
早期登上央视春晚演出小品的王景愚、陈佩斯等人,作品带着显著的戏剧小品转型而来的痕迹,风格“从戏剧小品出发,渐渐向晚会气质走近”,胡薇特别提及陈佩斯、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他们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作品,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层次很清晰,重视对角色心理层面的展示,运用了角色的倒错与置换、人物内心与表面的差异、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等喜剧创作技法,再加上两人的精彩演绎,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陈佩斯日后告别春晚,专注于戏剧舞台,进一步发展陈氏喜剧风格。“他的作品重视戏剧性的营造,相较当下泛滥的‘挠痒痒’‘抖机灵’式的喜剧,显得更老派和扎实。”《中华艺术通史》中曾对陈佩斯的小品有过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大致内容是陈佩斯的小品有悲剧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小品比较高级,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原因。对于这样的评价,陈佩斯表示认可:掌握喜剧的方法,就是要抓住故事的悲情内核,并把它延伸变成喜剧因素,用不同结构编织成不同作品。如果没有悲的内核,喜剧就如同一盘散沙。
在胡薇看来,以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等人为代表的小品,从东北二人转生发而来,借助语言的魅力,令现场效果十足。“这类小品比较依赖于演员本身的特征。赵本山有多年的底层经验,对观众的接受心理把握准确。他们以调侃、变形的方式演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种接地气的平民性很受观众欢迎。”
这几年,宋丹丹、赵本山、黄宏等老人相继退出春晚。2011年“开心麻花”登台,这让胡薇感受到“晚会小品开始向戏剧小品回归的一种趋向”。十年前,“麻花”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以“智慧盘点年度事件+精彩动人故事+幽默表演风格”的风格,在戏剧圈独树一帜。十年间,“麻花”已累积了超过20部舞台剧作品,成为了北京城里人气最旺的戏剧团体之一。“只要在剧场看过‘麻花’演出的观众,就一定难以忘记台上台下热烈欢乐的气氛。麻花式喜剧这种重视即时的剧场效果特点,也是他们与春晚小品舞台天生绝配的原因。”
【30年大事记】
1983
第一届春晚首开小品先河,严顺开、王景愚登场
1984
陈佩斯、朱时茂联手登场
1987
郭达、赵丽蓉登场;首创动物小品(1992年还有一个)
1989
黄宏开始连续24年上春晚,宋丹丹亮相
1990
赵本山、巩汉林亮相
1991
蔡明登场
1992
潘长江亮相,巩汉林、赵丽蓉成搭档;观众票选开始
1993
郭冬临登场,郭达、蔡明成搭档
1995
赵本山带范伟登场
1998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形成“铁三角”
1999
赵本山开始与宋丹丹合作;赵丽蓉最后一个小品,次年去世;赵本山开始连续13年成“小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