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品头论足

讨论歌手的唱功是件很傻的事儿

讨论歌手的唱功是件很傻的事儿

2014-03-13 16:14:03

  倒退十几年,有个词一直挺流行:歌坛。当时还有本杂志叫《当代歌坛》。人们之所以用“坛”来形容某一行业,因为它是个平台,有台阶,还带着点神圣。现在,“歌坛”这个词和这本杂志一样消失了。可见这个歌坛已今非昔比了。

  前些天,一个朋友发给我一份2013年度的《中国流行音乐市场调研报告》,看完后挺吃惊,2012年的实体唱片发行1919种,比2011年增加了10%。这些唱片卖给谁了,现在还有谁去音像店买唱片听?

  对于在八九十年代养成听音乐习惯的人来说,卡带和唱片是主要的音乐介质,那时候歌手要想成为一名在别人眼里像样的歌手,必须要出一张专辑,就像作家必须要出本书一样。在那个年代,除了刘欢没有出过正式专辑之外,从一线到八线的歌手都要通过专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所以,那个年代的人听音乐时,谈论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比如专辑里的十首歌传递出的信息会让听众有一个饱满整体的印象,通过一张唱片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歌手实力如何。所谓实力,其实无外乎歌手对这些歌曲综合演绎艺术水准的说法:比如对歌曲主题诠释得如何,演唱风格是否清晰,整张专辑音乐的编配是否出彩……甚至唱片设计包装的艺术感。对于创作型歌手,我们还要谈谈他歌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等等。在唱片时代,我们还能通过一种叫做专辑的单元来判断出哪些歌曲属于经典。今天被人们在电视台里翻唱的经典歌曲都是专辑时代的产物。

  在唱片时代,做一个歌手是非常难的,即便那时候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各方面都不专业,但是一张专辑就是一块试金石,你什么水平,通过一张专辑一听便知,想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是藏不住的。我在那时候接触过一些靠大款砸钱捧出来的歌手,但不管大款是如何一片痴心,这些歌手想扬名立万就是妄想。听众的眼里是不揉沙子的。

  所以,那时候流行音乐行业还短暂出现过一个角色:乐评人。之所以有乐评人,是因为他们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评判音乐;二是在评判中去传播音乐。后来乐评人都变得没底线了,只剩下传播音乐了。恰恰在这时候,音乐也没有了。你出去打听一下,现在还有谁是乐评人?

  即便今天评论音乐的人还能相对保持客观中立,这个角色也会消失。因为现在音乐已经不需要评论了——除了那些独立音乐公司制作的貌似风格独特但却毫无影响的唱片之外,真正的主流歌手谁还会出唱片呢?

  我猜想,刘欢老师一定在偷着乐呢:你说你们这些唱歌的,当年费劲巴拉的非要录什么专辑,有用吗?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看到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那是一个没有专辑的时代,所以我一直坚持不录专辑,靠一首歌一首歌这样也能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头牌。你说你们当初要都像我这样,现在中国歌坛得火成什么样子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了。不过刘欢这种在当时“不职业”的做法在今天变成了主流——流行音乐进入了“刘欢模式”。

  当然,我们都知道,“刘欢模式”的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刘欢。在刘欢模式的时代,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已经被简化甚至丧失了。现在成名的歌手,一两首歌你能听出他什么来?

  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讨论一个歌手的唱功问题,而且谈论某个歌手的音乐,总是围绕唱功。这也难免,在没有专辑的年代,人们无法从歌手的整体去评判,只能简单地从唱得好坏去理解一首歌。而唱功仅仅是一个歌手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我们只能倒退到这一步来理解音乐了。

  在密纹唱片出现之前,流行音乐确实是一个单曲时代,因为当时的唱片一面只能录制两分钟左右的歌曲,两面也只能录下两首歌,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因为歌手一年内会出版很多唱片,你想想,五张78转的唱片就相当一张专辑。那时人们对音乐的评判还是集中在音乐性上。后来唱片的容量变大,两面可以容纳45分钟左右,专辑的概念就出现了。

  • 相关阅读
  • 文艺片普遍叫好不叫座:文艺片的春天在哪里?

      阳春三月春光融融,但各大影院普遍冷清。在商业电影惨淡的春天,大量文艺片扎堆埋在春风里,几乎成为电影界一种无奈的常态。每年3月,都有一些在海外“擒熊”、“擒狮”的文艺片上映,但却不...

    时间:03-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