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消费习惯的成因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如果不想让孩子将来成为 “月光族”,理财教育应趁早。
今年“六一”儿童节很多孩子收到的礼物将是人民币——记者近日抽样调查了20多对父母,孩子年龄从2岁-14岁,其中16对父母表示,自己可能会给孩子买玩具,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基本上会给孩子现金红包,数额从300元-1000元。除“六一”之外,生日和春节也是孩子们的来钱机会,大城市的大众行情是500元起,孩子每年得到的红包总额有数千元。
中国父母普遍重智商轻财商,生怕理财会让孩子钻进钱眼误了学习锈蚀心灵,但21世纪财商已和智商、情商一样重要,家长应趁早把孩子的储蓄罐变成小算盘。
想要还是需要
11岁的日本女孩米沙前年随父母来上海后,每年生日和春节都会收到中国外公外婆、舅舅姨妈给的红包,总金额已超过2万元。但妈妈规定:18岁以前米沙想用自己名下的钱买东西,必须先写申请陈述购买理由,妈妈审批通过后才会把钱给她。如果第一次申请被驳回,必须等待1个月后才能再次申请。
去年,班里有iPhone手机的同学越来越多,米沙也想买一个。在第一份申请报告中,米沙着重介绍了iPhone手机的游戏功能,认为课余玩玩可以减压。妈妈瞄了几眼申请书说:“国际学校作业不多,大量时间给你们玩,还需要减压吗? ”熬过1个月后,米沙在第2份申请报告中将手机的备忘录功能作为购买理由:自己是个小马虎,有了手机就可以将容易遗忘的事情输进备忘录里,手机会提醒自己的。妈妈又反驳:房间里的挂历也能兼做备忘录,抬头不见低头见。当第3次申请被妈妈以同样的“想要不等于需要”为由驳回后,米沙苦恼地问妈妈:“我这么想要买,难道不是需要吗? ”
妈妈笑了:“想要不等于需要,我们的钱是有限的,而世界上好玩好看的东西很多,你能买得过来吗?只有确实对你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才是你需要的。 ”米沙琢磨了一段时间,在最近的一份申请报告里,她提出的购买理由是:iPhone手机的APP能下载很多外语学习软件,其中有个busuu软件是一个免费在线学习语言社区,可以访问互动语言课程,能够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英语。米沙妈妈用自己的iPhone下载了busuu软件后体验了几天,最后批准了米沙的申请。
花钱是本能,会花钱才是学问。理财教育需要教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满足“需要”的消费,控制“想要”的消费。米沙母亲要求写购物申请报告能让孩子明白消费的规则是要能讲出正当的必需理由,而不是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而两次申请必须相隔一个月,可以让时间帮助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之别。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购买欲望可能会发生变化,三思而行有助于避免冲动购物造成浪费。
先预算后开销
“你和钱是不是有仇?不花光不解心头恨?”这句话快变成王阳妈妈的口头禅了。
王阳高中住宿后,前半月过得像王子,后10天方便面吃到吐,手机费欠到要停机,还常常问同学借钱。父母非常担心:这样大手大脚用惯了,将来没钱还不得闯祸?
好脾气的父亲同儿子沟通几回后达成协议:王阳每月做预算、记账,月底核账若有结余,父亲给予结余金额双倍奖励。这下王阳来劲了,连每天喝一杯酸奶的钱都写进预算中。老爸看完乱七八糟的预算后,告诉儿子分两部分重新做预算,一是刚需,比如购买足量的饭菜票、缴纳手机费、购买学习用品等;二是改善性需求,比如看电影、同学聚餐唱歌等。两个预算的制订原则是:刚需消费不能省,改善性消费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