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次和初来乍到三水的朋友谈及三水交通问题时,他们都有相似的观点:三水城区最理想的交通出行方式应该是自行车。
这固然隐含着对三水慢节奏、闲适自在的城市气质的赞许,但深究下去会发现,他们更多指向的是这座城市的格局偏小、城区道路的通达性较差等问题。
与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有一定个性体验倾向不同,对交通状况的评判更多是以民众的共性体验为依据,显得更为客观真实。也因此,当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三水1月份工作日早高峰拥堵职数位居五区第三,比南海还要堵时,会激起不少人的强烈反响。一位曾在交通系统任职的人士更向笔者直言,三水的交通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遇大雨天气或主干道上发生交通事故,就极有可能陷入混乱。
面对这日渐凸显的“城市病”,有人会吐槽当初的道路设计过窄,有人会因交通灯设置过多、等时过长而骂娘,也有人会对交通参与者出行习惯和素质颇感无奈……或许抛开其中一些傲慢与偏见,将一个个交通黑点化零为整,统而视之会发现,交通治堵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要有前瞻性的规划,也要有系统性的安排,需要“下很大一盘棋”。
笔者姑且将之概括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路。首要从眼前现状着手。一般而言治堵最常规也是最直观的手段无非是“建”和“管”。然而,与大城市大刀阔斧的治堵不同,像三水这样的小城治堵更需讲究立足实际、量入为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道路的拓宽、新造所带来的城市通行的畅快感固然更为直接,但在三水狭长地形和城区空间偏小的先天制约下,路面上的大拆大建可能反而会加重交通的压力以及市民出行的不便。而且,在三水相对有限的财力下,要求在交通设施上过多投入也并不现实。
因此,三水治堵过程中的建设理念应该是增强现有路网组织和通达性。在广海大道、健力宝路等有限的城区主动脉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贯通东西南北方向的次干道,或打通现有断头路,使之形成有效循环的交通系统为主干道分流减压。同时,针对路面平交路口偏多的现状,要加强部分节点路口的渠化改造,对不同方向的车流实现有效疏导。
其实,简单将拥堵问题归结为硬件建设滞后未免有失偏颇。国内外亦不乏像三水一样,地形和交通基础条件先天不足的城市,但也有一些依然保有良好交通秩序的成功例子,澳门就是其中的典型。比起三水,澳门城小路窄车多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大量单行道设置、街巷的科学分流引导、严格的违章管理以及民众谦让、自觉的交通意识等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畅顺而美妙交通图景,并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城市道路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的管理也可弥补完善。
而从长远来看,正如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所言,三水要从根本上降低城区拥堵的压力,关键要打破西南独大的困局。最近,有关河北保定谋建首都行政事业功能疏解区的消息或许能为三水今后的城市扩容提供一些启迪:即在新一轮城镇化启动的背景下,能否通过合理规划、功能错位,重新科学分配全区的城市、产业资源的空间布局?又或者实现中心城区与其它镇街之间的人口、资源的梯度有序流动,按照新近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设想将重点城镇逐步发展成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的卫星城?
更有针对性而言,城市的扩容发展还需及早进行具体而系统、长远而科学的交通规划。比方说,新城新区必须吸取老城发展的前车之鉴,新建的路段既要与现有城区交通有效衔接,又要避免平交路口过多;而随着轨道交通时代的迫近,有否提前为日后的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如何降低过境交通对城区交通的影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喜的是,无论是微观如广海大道改造、健力宝立交疏导,宏观至三水新城、北江新区建设以及“一主两副三板”的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都表现出三水的治堵思路愈发系统和清晰,手段也愈发多元,期待随着交通管理和城市扩容的同步推进,这座小城能够不再“堵得揪心”、真的能“走得舒心”、“行得顺心”。
书生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