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貌似用秒来计量事物的变化速度已属慢节奏。当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C2C、B2B、B2C,O2O就像一阵旋风,呼啸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农牧行业如何应对飞速变化的商业环境,是农牧人必须思考多喝应对变化如此之快的商业黄静。
关注前端消费者
在和信商学院院长戴安度看来,移动互联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商业模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尤其要关注前端业务,也就是说,不管你提供种苗、饲料、添加剂,还是提供屠宰肉,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前端消费者要认识你,如果前端消费者不认识你,你就没有任何机会。
比如“三只松鼠”,仅用65天的时间,其网店的坚果销量就达到全国第一,而且在“双11”当天,销售额更是高达766万元。再比如,小米手机用3年的时间使其市值达到100亿美元,联想用30年的时间市值也是100亿美元,联想需要花30年做的事情小米只用3年就做到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被改变。
通俗一点说,顾客可以解雇所有人,哪怕你是老板。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为其所处的产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就会被淘汰。这就要求传统行业回到商业的本质,企业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须是对顾客有所帮助的。
而农牧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很多农牧企业所做的努力,在消费者那端没有意义。农牧企业要发展,必须从关注农牧本身转移到关注前端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关注养猪的利润在哪里,如何降低养殖的成本,或者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在哪里,产业转型升级后的效益在哪里。
认清品质的含义
在大环境下,企业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必须更高,而且范围更广。因为,移动互联网对企业带来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全程可追溯和全程可视化。
而做农牧企业最大的难点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并不是说不能把这块肉做出来,也不是不能把鸡养好,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让消费者看得到我们如何把肉做好,把鸡养好。这种全程可追溯和可视化是互联网完全可以实现的,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者的基本要求。”
IT圈子里有一个段子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丁磊养猪”。为什么丁磊会去养猪?不是丁磊真的会养猪,而是为了可以全过程跟消费者互动和沟通,养猪的整个过程全部基于数据库,基于格式化,基于全过程可追溯。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足以建立起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所谓“大数据”最难但是也最有意思的是,时间和空间完全被突破人与人的关系被无限的拉近。
总体说来,企业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其自身的优势,而是来自于其愿意努力且通过不断地学习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去准备,那你一定是有机会的,因为移动互联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从不单纯追寻盈利,而只做成功模式的颠覆。”
重新定义企业管理
以前谈到管理的时候,大家都在谈如何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也很愿意寻找原因,而在找到原因解决问题后就认为拥有了良好的管理能力。但这种管理论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已不再适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大家要去寻找机会并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主宰的时代,企业利润的增长方式跟以前不同,以前企业利润的增长方式跟行业总的增长是并行的,只要行业在增长,企业就在增长,而企业只不过比行业增长稍微快点儿,就可以获取增长。当行业不增长的时候,机会以及企业对机会的把握则是行业能否增长的关键。所以,当行业不增长的时候,企业首先必须是寻找机会,然后才是解决问题,这是新的管理能力要求。
具体到今天的农牧行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也就是说,成本在不断上涨,但整体需求却不那么旺盛。“这个时候,经营模式就必须改变。”眼下,饲料企业不应该再扩大规模、追求快速增长了,因为当前成本的提升已经是决定性因素,而大规模快速扩张无法消化成本。这种情况下,经营模式就要变。不要用经验去理解市场,要有非常强的危机意识,勇于自我超越,不断驱动内部的变化。无论是遇到低谷还是遇到波折,都要让它变得有价值,从失败当中去学习优秀的同行、去合作、去竞争,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市场,要做到真正的全员创新。
10年前,农牧行业的市场竞争只有一个维度,即只要把控成本,就可以。而10年后的今天,农牧行业的市场竞争要求却变成了多维度,既对成本、质量、速度有要求,还要要求能够柔性化生产,竞争要素变了,不能再靠一个方法去做市场。畜牧业是“生命”的生产,要做到柔性的规模调整,就更加难上加难。但只有调整,才能保证畜牧行业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