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
★ 北京全市法院: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案11168件,同比去年增长87.3%。
★ 上海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547件,同比去年增加29.97%。
★ 广东高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624件,同比去年增加8.67%。
□本报记者孟伟阳本报通讯员严剑漪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了解到,2014年上半年,上海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547件、审结3398件,同比2013年分别增加29.97%和25.95%,再创历史新高。
上海高院民三庭庭长朱丹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产权诉讼近年保持快速增长,体现了市场对这种经济资源的激烈竞争。随着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推进,此类诉讼还会继续快速增长。
案件标的额判赔额均在增长
随着知识产权价值越来越高,知产案件的标的额和判赔额亦水涨船高。
公开资料显示,《永生》首发于纵横中文网,但其著作权人为起点中文网及其运营商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纵横中文网被法院确认非法传播《永生》,其运营商北京幻想纵横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擅自授权案外人在手机阅读基地和畅听网上使用该小说。
5月底,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这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宣判,判决被告北京幻想纵横公司赔偿原告上海玄霆公司经济损失300万元及合理费用3万元。这一赔偿金额创近年来上海法院单部文字作品判赔数额之最。目前,该案已进入二审。
朱丹表示,2014年上半年,上海全市法院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诉讼标的额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共14件,超过1000万元的10件,同比均有所增长。如上海高院受理的上海高通半导体有限公司诉美国高通公司等侵害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标的额达1.005亿元。
反垄断收案显增成新热点
记者获悉,相比去年同期,上海高院知识产权案件特点仍然是有变有不变。
著作权案仍占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首位,商标类刑事案件占据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首位。著作权纠纷中,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1308件,占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46.7%。商标类犯罪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115件,占一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77.2%。其中包括一批新类型案件,主要涉及著作权侵权或犯罪认定的一些新型行为,特别是互联网上与侵犯著作权相关的行为。
“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各种侵权行为的实施,假货市场屡禁不绝,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蔓延于互联网交易。”上海高院民三庭副庭长丁文联表示,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文化、社会多维度反思。
上海法院上半年受理何海虹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奇虎三六零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纠纷案等3起反垄断诉讼案,远远超过反垄断法实施5年内受理4件反垄断诉讼案件的速度。
丁文联告诉记者:“反垄断法2008年颁布实施至今,逐渐为社会所了解,反垄断诉讼成为企业维护公平竞争、消费者维护正当利益的新武器,正在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新热点。反垄断法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凸显。”
涉自贸区知产保护稳步推进
为配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于去年11月在自由贸易区设立派出法庭,审理涉及自由贸易区企业与个人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今年3月,自由贸易区法庭成立后受理的第一起案件就是商标侵权纠纷,该案已于4月初宣判。
从去年11月至今,自贸区法庭已受理商标权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纠纷共21件。此外,上海一中院还受理涉及自由贸易区专利纠纷6件、商标侵权纠纷1件。这些案件的顺利审理,意味着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正稳步推进。
朱丹表示,从目前受理案件来看,涉自贸区案件仍然是传统类型案件,尚没有出现涉及自贸区特殊政策的案件类型,如涉及自贸区企业的平行进口、过境贸易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上海高院副院长吴偕林表示,上海法院将以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为契机,顺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知识产权审判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法院机构设置、审判机制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本报上海8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