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投资理财

需求降、产量增 国内钢铁业怪象丛生

需求降、产量增 国内钢铁业怪象丛生

2014-08-26 09:21:00

来源:人民日报

    “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钢铁业增产了60万吨钢,48万吨直接变成了钢材库存。”面对钢铁业今年以来“需求降、产量增”的怪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认为,主要还是体制机制问题。

    需求回落,价格已近冰点

    今年以来,钢材消费需求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几个月的数据表明,我国钢材的表观消费绝对量实际上是下降的。”王晓齐在近日举行的2014中国煤焦钢产业大会上说。

    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消费量同比仅增长0.4%。

    与需求回落相对应的是,钢价几乎回到“冰点”。钢材结算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10元。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钢铁企业不仅没有减量生产,反而逆市增产。

    据王晓齐介绍,8月上旬中钢协156家会员单位,产钢量是1819万吨,平均日产钢比7月增长6.3万吨。

    东西卖不出,却一直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一直在增加,钢铁企业陷入了资金紧张困境。

    与此同时,钢企负债水平持续处于高位。6月末,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9.27%。专家认为,在整体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低迷、银行系统严格信贷审查的情况下,钢企的资金风险日益加大。

    行业运行如何持续

    针对钢铁企业逆市增产现象,专家分析说,按照摊销固定成本的理论,即便市场不好,也要通过适当的保持产量来摊销一定的固定成本。然而,这样的理论给钢铁企业带来的却是“量增——价跌——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

    王晓齐算了一笔账。钢厂可摊销的固定费用平均每吨500元左右,如果增产10%,可以摊掉的固定费用也就50元,而价格从年初到现在跌了300元,拼命扩大产量不仅摊不掉固定费用,增产20%还要亏200元。“这种不理性的生产观念和做法,用市场规律是解释不通的,只能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

    业内人士介绍,企业若不正常生产就意味着很难再获银行贷款,已贷款银行也会马上抽贷,这对企业打击巨大。而国有钢铁企业还肩负着众多社会责任,轻易停产、减产更是不易。

    但也有一些钢铁企业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比如酒钢以正现金流作为生产运营的底线,对负现金流的生产线限产或停产,上半年钢铁产量限产100万吨。

    因此,业界倡议,要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不付款不发货的企业自律要求,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度过钢铁业的严冬。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刘开雄)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