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消费维权

多家上市公司卷入虚假疑云 胶原蛋白美容神话抑或笑话?

多家上市公司卷入虚假疑云

2013-05-27 14:49:48

  “市场上胶原蛋白产品功效多为炒作,且利润高得很。”北大纵横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指出,胶原蛋白原料成本约为80元/公斤,加工成成品后可以卖到1700元/公斤。

  “胶原蛋白的利润几乎为成本的10倍左右,这在业内已不是秘密了。”魏新国告诉记者,一般50毫升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价格在30元至50元左右,进口品牌价格稍高些,本土便宜些。此外,市面上销售的胶原蛋白产品,成分表里除了有胶原蛋白以外,还有其他多种辅料,也给产品暴利留下了操作空间。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胶原蛋白,五花八门品类的商品多达三四百种,包括口服液、胶囊、饮料、粉面等直接食用的,还有眼膜、面膜、眼霜、洁面乳等衍生类产品。京东商城显示,同仁堂海洋胶原蛋白肽价格为989元。同样在京东商城,FANCL含三肽胶原蛋白的果味饮料价格为348元。

  亟待权威声音

  与医师等专家群体“全是骗人”的质疑相反,生产厂家则坚称口服胶原蛋白“安全可靠”。一方是“全是骗人”的质疑,另一方又是“安全可靠”的自辩,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孰是孰非?这无疑让胶原蛋白保健品的事实真相愈加迷雾重重,更令消费者尤其是那些追求胶原蛋白“美容”“抗衰老”功效的女性消费者无所适从。

  “无论是取自猪、驴,还是从深海鱼身上提炼的,商家宣传的卖点都是胶原蛋白可以补水、美白、抗皱。”上海交大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蔡美琴教授向媒体表示,口服下去的胶原蛋白其实只是原料,它不会被人体直接吸收,而是进入胃肠后被分解、再经合成产生有助于皮肤成长的身体胶原蛋白。但是这个分解合成的过程极其复杂,如果没有维生素C等多种元素的帮忙,就无法合成身体胶原蛋白。

  不可否认,确实有消费者服用胶原蛋白后有了一定效果,是否胶原蛋白本身在起作用?对此,专家解释称,不排除胶原蛋白产品中添加其他成分,如雌激素(效果非常明显)、维生素(略有效果)等。这种保健品往往能显现很“好”的效果,并大受欢迎;另一种可能是,口服胶原蛋白可能通过目前尚不清楚的理论途径发挥了作用,但目前尚无权威认证。

  记者注意到,有业内人士围绕“胶原蛋白骗人说”事件,提出当前亟需监管部门澄清的问题:其一,口服胶原蛋白是否确实具有厂家宣传的那些所谓美容养颜抗衰老的神奇作用?是否有相关的检测标准和认证?其二,目前市面上的大量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是否确实“添加了雌激素”?如果添加了,又是哪些厂家的产品,具体添加了多少?这种添加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造成哪些损害?(国际金融报)

  • 相关阅读
  • 安全码并非信用卡支付唯一凭证

      近日,广州白领王小姐在使用信用卡购买机票进行无卡支付时,不小心输错了卡片背后三位码,结果居然成功支付。该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对此,银行人士表示,在内地会要求商户的pos系统验证后三位码,但是...

    时间:05-28
  • 去哪儿网退票不透明 退款流程模糊

      广东赵先生今年3月份在去哪儿网买了一张机票,由于临时有事需要退票,就在去哪儿网上提交了退票申请,后来只退了210元给他,赵先生打去哪儿网客服询问,去哪儿说赵先生买的是特价机票,特价机票不得签转不得更改...

    时间:05-28
  • 女子网购衣服要求商家换货 被一骗再骗损失数千元

      看了一则某品牌“瘦身衣”的电视广告,来宾市区的韦女士打电话订购了两套,货到后却发现不合身。她以为可换货,却被对方以收押金、航空费、手续费等为由,骗去数千元。  5月3日,韦女士在电视上看到...

    时间:05-27
  • 黄金首饰变现难 一买一卖每克差出90元

      记者昨日走访多家银行、金店和典当行等黄金回购的主要场所,发现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买金后金价涨了30元再出售才“保本”,并不是一句空话。  京城部分金店取消首饰回购  “我先问了几家银行...

    时间:05-27
  • 代办高额信用卡警惕风险 银行称未外包业务

      代办声称“快速办卡额度高”  办卡费用25%提高额度收15%银行称未对外发包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办卡、提额度、小额贷款,都可办理。”近日,记者在QQ群、网站等多处看到类似的代办信用卡...

    时间:05-27
  • 同仁堂等药企胶原蛋白暴利揭秘:80元成本卖1700元

      日前,一位医药界专业人士在其认证微博上称,所有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骗人的”,若有效果则可能是添加了雌激素,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口服胶原蛋白功效是否有效”的争论。  此观点得...

    时间:05-24
  • 11吨有毒假鱼翅卖到西安渭南 化学品合成甲醛浸泡

    渭南警方近日摧毁了一个以惠某等人为首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团伙,该团伙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12.5吨,卖出的有11吨多。 ...

    时间:05-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