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认为,带薪休假制度是一个有益于劳动者休息的制度,更是关系中国国民未来发展的一项积极政策。但是带薪休假的实施却不是一纸公文就能够实现的,除了需要认识到劳资双方的利益格局、博弈中被雇佣者的劣势,以及劳动管理部门应该成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坚强后盾外,也还需要认识到劳动组织的细密化。同时,还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地针对行业或工种的特点,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实情给以多样的指导,并给以必要而有效的帮助,比如推出不同类型方法的经验交流,提倡企业间互补性的短期换工,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微小企业增加用工的工资给以转移性支付的帮助等。在这些做法中,有的好像是在帮助用人单位,而在实质和最终效果上却是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如果只有一个抽象的权益概念,而缺乏具体指导与帮助,看来是难以达到理想目的的。
文/刘德谦(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中国游客何时才能玩出文化品位
“十一”黄金周,几人欢喜几人愁。总的来看,认为没玩好的占了多数。
这首先是政策安排不合理所致。政策安排的不合理,部分原因应归咎于“拉动内需”、“提升GDP”等计划性思维。而这种带有浓厚政策因素的旅游业态,再遭遇近年来迅猛增长的个人旅游热潮,恰如涌动的岩浆集中于逼仄的火山口,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中国式旅游制度安排下,人们出游不仅没什么质量可言,更谈不上能够体会多少文化氛围。试想,当一个人置身于人海之中,买门票要排长时间的队,看景点要挨个儿探头,吃个饭要小心挨宰,找导游还得警惕消费陷阱,他还能从容欣赏名山大川,沉下心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吗?纵使价值连城的文物珍藏摆在眼前,就算震人心魄的古建遗迹闯入视野,对有些游客来讲,恐怕也不过是了却“到此一游”的心愿罢了。
因此,为黄金周把脉,就不能不追问:国人何时才能摆脱这种“被休假”模式,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之旅?
应该说,这一方面固然有赖于个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却也需要对休假制度进行大力改革。毕竟,在个人带薪休假未能普遍推广的情况下,人们很难不受中国式放假制度所困,旅游质量也难以获得质的提升。换言之,只有把休假选择权更多地交还给公众,让个人得以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安排度假方式,人们才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拥抱自然风光与历史遗产,悠闲地享受假日好时光。
这其实就是从粗放式旅游向休闲文化游的一种转变。而无论是基于对黄金周之弊的反思,还是着眼于国内旅游发展呈井喷态势的现状,推动个人带薪休假制度,进而为长假制度松绑减压,这都是旅游文化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何况,根据相关调查,今年“十一”黄金周,已有76.6%的受访者选择自助游,只有9.7%的受访者跟团旅游,这也表明从制度安排上为提升旅游文化质量创造条件,已是势所必然,不容犹豫。
当然,从粗放式旅游走向休闲文化游,这应是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规律。而只有当人们不再满足于随大流,不再热衷于“到此一游”,才会渐渐放慢脚步,仔细品味和感受旅游的文化兴味。既然如今多数人更愿意选择自助游,再从制度导向去束缚个人选择,促使人们汇入集中式旅游的大合唱,这就不仅是拖住了公众需求的后腿,也是人为地阻碍旅游文化的升级发展。
当前,有关部门应关注到国内旅游业的变化,及早顺应时代潮流,从政策上因势利导,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只有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人们才能玩得好,玩出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