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澎
在广州不那么亮丽的一季报中,也还是有一些亮点值得注意的,如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66.6%,显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金融业增加值有所提高,对广州短板发展力度加大有一定效果;汽车制造业增长幅度较大,体现了广州第一大产业的贡献度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反映了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更为重要的是,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有逐月加快迹象,如果这形成为趋势,则广州经济有可能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广州经济一季报与广东省一样,GDP增长不算太亮丽,让人担忧。与广东省增长7.2%低于全国7.4%的水平一致,广州市增长7.4%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广州去年同期却是难以置信的12.9%的增长,不仅高于全省的8.5%许多,而且可以与近期领涨全国的天津、重庆比肩!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2014年广州的增长目标都确定为10%,而今年的目标却是在去年实现增长11.6%的前提下制定的。
导致增长下滑的原因是什么?从有关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下滑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一季度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10.7%,去年同期是25.4%,前年同期只有5%。去年同期增长中,不仅房地产开发大增3成多,而且工业投资增长41.1%,是200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这多少可以说明去年的高增长是怎么得来的,但当时是要“跳起来摘桃子”,而跳起来后长期悬在半空中是不现实的。
有意思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在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去年是15.4%,也有较大幅度下滑,多少反映出消费低迷了许多,这也与许多餐饮酒店娱乐业以及高档商品消费较为冷清的现实局面一致。反而是进出口较为乐观。
总之,基本可以判断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与高端消费不力是导致今年一季度广州经济增长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从今年广州政府工作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来看,接下来“稳增长”将可能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博鳌强调“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但他也说要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广州提出的二季度着力点是要通过坚定“2+3+11”平台建设、抓好“两个100”重点工作和项目落实、加快“三旧”改造项目进度、优化服务,向深化改革要增长要动力,全力以赴保增长,加快发展促转型。或者说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这些措施都体现了一种重启“保增长”政策的势头,比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稳增长”更看重“量的增长”。
但从具体措施来看,也与广州的定位和总体发展方向是切合的。如提出在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高端化、传统商贸升级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还通过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提出为将广州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每年投40亿元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到2016年形成3000亿至5000亿元制造业集群2个。
确实,在广州不那么亮丽的一季报中,也还是有一些亮点值得注意的,如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66.6%,显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金融业增加值有所提高,对广州短板发展力度加大有一定效果;汽车制造业增长幅度较大,体现了广州第一大产业的贡献度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反映了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更为重要的是,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有逐月加快迹象,如果这成为趋势,则广州经济有可能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
广州与广东一季度增长走低存在一定相关性。广东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而广州则可能是广东经济的风向标。广东一季度增幅的下滑首要原因是外贸出口的下滑,而广州的下滑则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下降所致。问题是,广州的发展必须放在全省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一季度粤东西北地区的制造业大项目发展上都有许多可观的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珠三角。因此,广州与全省在“保增长、调结构”中应该有所侧重,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并在提质增效的进程中携手并进。
(作者为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