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消费维权

官员“晒”财产试点屡搁浅学者吁加强制度保障

2014-08-19 17:3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官员“晒”财产试点屡搁浅 学者吁加强制度保障

  近期,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再度受到舆论关注。从1987年首次在中国提出,27年来,这一被称为“防腐利器”的制度,虽频频撩拨公众神经,却一直被指“雷声大、雨点小”。专家分析,作为反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国家层面应该加强制度保障,逐步推进官员财产公开,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不动产登记可破题官员财产公示?

  近期,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于社会各界关心的“以人查房”,该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但同时,也对个人房产信息的保护进行了规定。

  近年来,诸如“房姐”、“房叔”等涉房腐败案件备受民众诟病,虽然,舆论对这部《条例》的反腐功效尚存争议,但民众期待,其在推进官员财产公开方面能发挥更大的震慑作用。

  其实,针对官员财产公示,近日,黑龙江哈尔滨市要求,拟提职考察人选的收入、住房、汽车和子女配偶等个人有关事项要公开。消息一出,再度挑起了舆论对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期待。

  虽然备受期待,但是,近日也有媒体统计,从2009年以来,中国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但是,“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一些曾经广受关注的试点工作,多被媒体形容为“搁浅”或者“冬眠”,人走政息、遇到阻力、难以核实、上级叫停,这些则成了地方试点屡屡搁浅的主要原因。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官员财产公开地方试点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根本上还是改革中的利益阻挠,“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依然处于试水阶段,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制度。”汪玉凯说。

  如今,不动产登记工作即将迎来实质推进,这是否可解读为官员财产公开的前奏?

  舆论中,一些学者也提醒,虽然不动产登记的推进可以对腐败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并不能简单理解,甚至夸大不动产登记在推进官员财产公示的作用。

  有评论称,不动产只是官员财产的一部分,不动产登记制度能做到的反腐效果也是一种事后发现,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更重要的是以公开使得官员自纠自省,化解其腐败的动机。因此,不动产登记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对反腐败的作用是间接的。

  新官先晒财产渐成改革趋势

  除了不动产登记,引起舆论关注的,还有未来中国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将以何种路径推进。

  此次,哈尔滨的探索中,需公示财产的重点人群定位在“拟提职考察人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陕西省也曾下发通知,对新提拔领导干部实行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涉及内容包括本人出国情况,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情况,家庭房产、车辆、银行存款等。

  一直以来,舆论对于这项改革应从哪个群体突破一直存有争议。此前,一些地区探索“新官先晒财产”之际,亦有评论指出,选择新官推广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专拣软柿子捏”,改革不应留存制度之外的特权。

  其实,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改革路径,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三中全会闭幕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进一步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

  除了国家层面的表述,纵观全国多地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试点探索,这种以拟任官员为切入,通过“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逐步推进,似乎已成一种趋势。

  对于这种以新官“开刀”的改革方法,北京大学廉政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根据中国现行的干部升迁特点,三年是一个小周期,五年是一个大周期,通过这个周期可以保证所有的在任官员都进行财产申报。这样,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财产申报制的全面实施。

  汪玉凯也表示,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在重要岗位上,开始搞试点示范,然后逐步推开,慢慢扩大制度的实行范围,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改革阻力,“但是这里的‘新提拔干部’级别应该逐步提高,不能只限定在基层官员。”

  官员晒财产需制度保障、逐步推进

  在中国,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首次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7年。此后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财产申报法》列入了立法规划。但是,27年来,这被舆论视为“防腐利器”的制度,虽呼声不断,却迟迟未见实质推进。

  在媒体梳理中,在目前的试点地区,官员财产公示的方式多为内部公示,不登报不上网;公示信息较粗,过期难以查询;申报难以核查,多零投诉举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哈尔滨的官员财产公示表述也为“一定范围内公开,并逐步扩大公开范围”。而两个月前,陕西在全省推行的新官申报财产新规,也表述为申报而非公开,备案而非公示。

  因此,一些地方在官员财产“公开”方面的模糊或回避,也引来一些质疑声音。

  “为什么我们年年要求申报,还有一些官员落马后曝出巨额不法财物和房产?内部监管为何总是失灵?”汪玉凯表示,如果只有申报而没有真正的公开,官员申报事项的范围再大,也难以保证制度效果。

  有分析称,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需要更为具体、更为细致的制度保障,比如,甄别官员是否存在不报、虚报、漏报、瞒报和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伪造法律文书,是该制度的关键环节,没有行之有效的审核机制,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似空中楼阁。

  中共十八大以来,持续的反腐风暴在中国掀起,反腐“成绩单”也折射出了权力监管的一些制度漏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公众再次对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的推进充满期待。

  在专家看来,虽然挑战重重,但无疑,官员财产公示不能只停留在内部监督层面,而需要“真公开”。这需要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做好制度铺垫,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记者 阚枫

  • 相关阅读
  • 北京首套房贷款9折利率优惠再现市场

    (记者袁晓澜)昨日,链家地产与中信银行宣布,通过链家地产购买二手房的购房人申请中信银行贷款,北京首套房将可享受利率最低9折优惠。北京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目前打折银行仅为少数,信贷尚未有实质性松动,市场后劲能否持续仍待观察。...

    时间:08-20
  • 人民日报谈央企领导职务消费:凭啥我的资产他请客

    业内人士指出,当今一些央企存在高管职务消费公开透明度不够,项目杂乱、支出随意、管理失控等问题。...

    时间:08-20
  • 国家能源局:弃风弃光严重地区要控制新能源规模

    鉴于我国新能源发展中弃风、弃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1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上表示,弃风弃光严重的地区就是要控制规模。...

    时间:08-20
  • 自主创新企业将获政策支持

    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3号)进行修订,形成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并于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时间:08-20
  • 食药总局:依生生物制药生产存严重问题

    食药总局19日称,近期,网上出现举报辽宁省沈阳市的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17批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问题。检查发现,该企业的无菌保障关键环节存在严重问题。随即,食药总局审核查验中心组织对辽宁依生公司进行了现场突击检查。...

    时间:08-20
  • 房贷九折利率重现北京市场

    在全国楼市成交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房贷九折利率重现市场。链家方面告诉记者,以200万元20年期贷款计算,如果是基准利率的话,月还款额为14971元/月,利息总额为159.3万元;如果享受九折利率,则月还款为14208元/月,月还款节省763元/月,可节省利息支出18.3万元。...

    时间:08-20
  • 能源局再调政策“兜底”分布式光伏

    “根据实际情况,调研拟订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政策微调的可行性和具体办法。不容忽视的是,分布式光伏的融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且产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欧美等海外市场围追堵截等内忧外患都还存在。...

    时间:08-20
  • 规范国企高管薪酬也要百姓看得懂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唯有越来越多的民意渗透其中,才能使国企高管薪酬避免“上头说了算”的单一化,让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

    时间:08-20
  • 房价下行也需“软着陆”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日前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4年7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22428元/平方米,环比减少2 .4%,同比增长3 .3%;7月份成交均价比6月份下跌了540元/平方米。...

    时间:08-20
  • 管住乱花钱“透明财政”还须更给力

    近期,媒体接连曝光一些政府违规支出的新闻,从“与民争景”的豪华培训中心藏匿“发票腐败”,到贫困县偷建占地百亩的豪华行政大楼,政府乱花钱歪风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约束政府花钱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开支需要进一步透明。还要在“晒细账”上多下工夫,扩大公开范围和内容,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时间:08-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