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从文学期刊这个传统的文学场来看,80后的“黄金时代”的确到来了。众多刊物近年为他们开设专栏,积极向新人频送“秋波”。他们的记 忆、经验和情感方式也得以慢慢开放,80后的批评队伍、对80后的评论推介也正在形成气场。这个并不科学的代际命名就这样经历了从图书到网络再到期刊的三 重奏。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由笛安、张悦然、春树、七堇年、落落、颜歌、蔡东、马金莲、许艺、孙频、霍艳、文珍、张怡微、周嘉宁、吴纯、宋小词、马小淘、苏瓷瓷、蒋方舟等构成的80后女作家队伍正在形成某些代际特点。
身份认同与知识构成
80后是独生子一代,这是他们最突出的社会特点。这个政策的优劣已经慢慢彰显。优势是家族情感和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并促进了男女不平等状况 的改善。劣势是自我中心,曾被戏称为“啃老族”。他们成长于消费社会,住在互联网中央,可以宅居,独对机器生存,同时流动成了生活常态,全球化的结果是 “地球是平的”,只需要一张票据,速度带来压迫。
得益于全球化和高考扩招,80后女作家迅速更新了平均学历,普遍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像春树、落落这样退学的极少。霍艳、张怡微、颜歌等为 名校在读博士研究生,张怡微、文珍毕业于国内开创不久的创意写作专业,笛安、张悦然、七堇年、颜歌、霍艳等还有域外(包括港台)留学经验。笛安、张悦然等 出生于文艺家庭,现任刊物主编。蔡东、许艺供职于大学,周嘉宁、蒋方舟、文珍、马小淘等从事编辑工作。80后多位女作家出道与文学奖有关。获奖虽然不会改 变文本的价值,但“第一桶金”能给作家提供自信,且扩大文本的传播范围和培育粉丝经济。80后女作家对男性、家庭的依附程度明显降低,不必过萧红那般凄惶 流离的生活,也不必去理会困扰着乡土中国整个世纪的饥饿经验。
良好的家庭熏陶、相对平顺的成长道路、完备的教育、开阔的眼界、稳定的收入,这都是写作的有利条件。不过,安稳优渥的外部条件往往让人沉 溺,日常生活本身是个温柔的陷阱,其机械性、枯燥性值得警惕,消费社会不断刺激出来的物质欲望有巨大的精神消解性,使人丧失对广阔世界的精神关怀和情感投 入。
与现代性相伴的景观是人们从各式村庄向小城镇、大都市的迁徙。文学地图从50后的“东北高密乡”过渡到60后的“香椿街”,再从70后的 “佴城”“戴城”等小城镇转移到“龙城”、北京、上海乃至域外的大都市,叙事空间越来越广大。城市是80后的故乡,乡土中国及其苦难容易落在他们的视线之 外,自小在城市里生长的张悦然在与阎连科对话时说:“我真心对乡村的事情不感兴趣。”不必对此进行虚假的道德批判,相反要审慎看待乡土叙事对于城市、商品 和欲望的敌意和对田园牧歌一厢情愿的迷醉。尽管物质化饱受艺术的诟病,但城市到底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