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有着系列中介
但经济对于文学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而存在系列的中介。恩格斯曾把文学看作是飘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普列汉诺夫在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 说:“一定程度的生产力的发展;由这个程度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些人的关系所表现的一种社会形式;与这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一定的精 神状况和道德状况;与这种状况所产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我们不愿意说,这个‘公式’,是无所不包的——还离得很远! ——但是我们觉得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觉得它更好地表现了存在于不同的‘一系列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曾经画过一幅塔形图例,紧挨经济基础的是政治和 社会风尚,在其上才是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最上层则是艺术和文学。正如上文他所说明的意思,他认为政治、社会风尚和法律最先反映经济基础的指向,而宗 教、哲学、艺术、文学等飘浮得更高的意识形态,则要通过政治、社会风尚、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与经济基础发生互动的关系。在这塔式的图画中,文学则是飘浮 得最高的意识形态,它必须通过艺术、宗教、哲学以及政治等中介才能与经济基础发生互动关系。实际情形也如此。它要最终影响经济基础,必须先通过影响人们的 上述种种观念和趣味的变动,并通过人们的政治、法律行动等中介才能做到。它跟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并非立竿见影。
文学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在古代,文学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无什么代价。古代的神话、歌谣等口传文学是大家共享的,往往都在劳动之余,在各种祭典仪式或游戏中表现和 传播。那时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审美的观赏性,而没有商品性。但当社会出现市场经济,文学艺术作品通过抄写和印刷等手段加以复制,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其观 赏价值而具有了交换价值,它就成为商品。于是,文学艺术也就成为社会的经济资源。它不独供人们欣赏,还能够为生产者创造财富。
我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进入市场,大约起于唐宋时代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使作品得以成批量生产并投诸市场出售。但李白、杜甫的时 代,诗歌还是卖不了钱的。那时李白、杜甫等虽然写了许多诗,其志向却在仕途。李白投靠唐明皇,就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清一。”未得重用后他又仗剑出游,因他的家庭其时尚富有,后来便不得不投亲靠友,求得经济上的接济。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辗转来到四 川,在成都就靠剑南节度使严武等朋友的接济,才能建个草堂安身。严武死后,他只好出川,最后贫困交加,死于湘江的小船上。可见,那时的诗歌大多只能呈送给 皇帝或亲友传阅或自娱之用。及至宋元明清之际,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宋代话本在勾栏瓦舍说书人那里是要向听众收钱的。元代看杂剧,在京城大都也不是白看。至 于冯梦龙、凌濛初编印“三言二拍”即有“笔资”,也即稿费。可见书本印成后也是通过市场销售产生利润,才能给作者发稿费。从此,文学作品的生产便开始与市 场挂钩。近代以来随着机器印刷术的引进,图书市场不断扩大。稿费制度也逐渐确立。“文章只为稻粱谋”的现象日益普遍。巴尔扎克当年就依靠稿费来支付他欠的 债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文学艺术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财富资源。作家和出版商发财致富比比皆是。这就使文学逐渐发展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文化产业。它 不独可以印行书籍,还可以通过改编成电影、电视、动漫等各种形式,扩大自己的市场和覆盖面,英国作家罗琳本是小学的穷教员,可她创作了《哈利·波特》以 来,财富竟然超过英国女王,就是突出的例子。我国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为推销自己的作品,还成立了公司以包装、宣传和改编、销行自己的作品,目的显然在实现 作品的最大利润化。美国好莱坞电影年利润达数百亿美元,日本的动漫产业其利润竟超过钢铁业。如今书画等艺术品的拍卖,一件能够达到几个亿。这都证明,文学 艺术已成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源,成为代表社会财富的重要商品,而文化产业也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了。它反过来,也必然会促进文学艺术的 生产,促进更多的人投入文学的创作,投入文学产业链,包括出版、销售、改编成电影、电视等的许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