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当代文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和标志性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对建构文学本质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拓展性和创新性的指导价值。
批评理论和文艺观念的相互关系
恩格斯把“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确立为“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公和创造者。历史不是空的。历史只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记录而已。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完全可以从史学观点中顺理成章地引申出人学观点。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必然同时也是文学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当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说的主人公开始从“表现国王和王子”转向“描绘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的生活和命运、痛苦和欢乐”时,他们意识到在“小说性质方面发生了一场彻底的革命”。他们把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称为“时代的旗帜”。列宁庄严宣称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的宗旨和根本目标。这是他们文艺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因此,用人民观点观察和评论人民文学,实在是合乎逻辑和理所当然的事情。
艺术观点和审美观点本属相近的同一系列的概念。艺术中有审美,审美中有艺术。两者具有彼此重叠、相互包含的词义。从学理和实践的关系看,德国古典哲学所倡导的审美更富于形而上的哲学泛化的意味,不易把文学中的艺术品位、艺术质态、艺术元素落于实处,难以得到更加清晰的显示和呈现。提出观察和评论文学的艺术观点,可以使审美艺术化,把审美对文学的要求更加具象化和感性化,对凸显文学的艺术品格和提升文学的艺术境界极其有利。其次,当文学作为艺术生产的产品和作为文艺创作的作品发生矛盾时,文学活动既要追求利益原则,又要坚守艺术原则,既要遵循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强调文学的艺术特性、艺术品位、艺术质态、艺术魅力是完全必要的。艺术观点的提倡,对优化文学的审美属性,提升文学的艺术境界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文艺批评是文艺观念在实践层面上的展开。批评理论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必然折射出与之相应的文艺观念。我们从动态的、活性的、实践的美学和文论中可以捕捉、领悟和体察到与之相应的文学本质。可见,历史观点、人民观点、艺术观点和美学观点,蕴涵着批评模式和文艺观念的相互关系,展示出对文学本质的完整把握:历史观点体现出文学的社会历史本质;人民观点体现出文学的人学本质;艺术观点体现出文学的艺术本质;美学观点体现出文学的审美本质。这四大观点全面地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系统本质,即文学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结构理论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框架内,追求上述四大观点的完美融合和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本质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要求。
批评观点实践功能的逻辑展开
从历史观点评文艺。批评家应当疏导作家关注历史的生态、律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通过对作为“历史书记官”的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艺术描写的批评,肯定了他们的创作和作品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转型和社会的进步。他们的书写描绘了法国和俄国从封建宗法制向市民民主制的嬗变,包括经济、阶级、政治、文化、宗教、社会风俗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巨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