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逢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当代中国,理应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这方面的作品实在太少,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品,几乎寥若晨星。这是有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的。
文艺批评家应当疏导作家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作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讴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业绩,赞美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历史巨变,充分肯定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同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也应当清醒地感受到被泛化了的潜在的或显在的商品交换原则和极端膨胀了的利益原则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强化和优化文艺批评的批判功能是完全必要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页)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如:钱权交易、官商勾结情况非常严重;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腐败现象、畸变现象、病态现象、奢侈现象、丑恶现象、异化现象有所滋长;正在滋生、蔓延并越演越烈拜金主义,造成信仰缺失、价值迷乱、道德滑坡,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文艺批评家应当培育自己的忧患意识,力主公平和正义,敢于针贬时弊,触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揭露和抨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涤荡笼罩在人们头上的精神雾霾,营造纯净清澄的公共空间,从而通过发挥文艺的批判功能,增强文艺批评的正能量和影响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文艺批评的关注、期待和信任。惟其如此,才能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全发展,构建社会文明的良性生态。
令人困惑的是,有些作家理论家不仅不去伴随历史前进的脚步奋力进取,既不表现高歌行进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不揭露和批判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往往专事夸大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消极面,表现出阻遏历史发展的情绪和思潮。如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虚”掉了革命和改革的历史性成果,通过诅咒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宣扬今不如昔,妄图把历史拉向倒退。再如宣扬极端的“自然中心论”者以赞美和维护自然生态为口实,反对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开发,阻遏、抵御和否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些情绪和思潮,反映出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
从人民观点评文艺。批评家应当疏导作家书写人的生态、命运和发展前景。作家批评家都应当关注文艺表现人的生态,凸显人文关爱,增强作品的人文意蕴,弘扬文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更加自觉地培育人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批评家应当疏导作家通过自己创作和作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同时,努力培育和促进人自身的现代化。提倡在表现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中塑造现代化的人。通过塑造和歌颂现代化的人,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以实现历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营造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良性生态。相当多的作品,表现了被现代化大潮抛掷到生活边缘和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描写他们生活的艰涩和困顿,给他们送温暖,缓解他们生存的压力,更需要通过揭示现代化历史进程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消除他们对现代化的隔膜感和冷漠感,鼓起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改变自己命运的祈盼,只能寄希望于深层次的改革,从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得到实惠。我们注意到,特别是一些农业题材的影视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地表现了具有变革意识和现代意识的领班人带领农民艰苦创业,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把贫穷落后的旧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些脚踏实地奔小康的实践不仅开始踏上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途,而且培育了农民的现代化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能否“改变旧环境,创造新环境”(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4页)视为区别“新人”和“旧人”的重要标志。当代农业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表现改变旧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实践,塑造了一批体现和践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创业者和新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