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应当努力表现中国精神
中国文学是中国精神的载体,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努力表现当代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当代中国经验、中国实践相融合的结晶。以“和合文化”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着时代变革和历史发展的需要,扬弃了其中的思想杂质和负面元素,开始现代化转型,得到创新性发展,实质上被中国化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改制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缔造成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所谓“天人合一”,说明人必须尊重自然,但不意味着消解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能简单地、被动地、消极地屈从于“天”;不再封闭保守,而是力倡开放创新;不再是向后看,而是满怀豪情性地面向未来;不再是“天不变,道也不变”,而是打破和铲除超稳定的宗法制的社会历史结构和文化思想结构,消除带有浓郁专制色彩的“人治”,走向追求公正、民主的“法治”;“和合文化”开始得到了积极理解和创造性运用。这种“和合”,不再是“庸合”、“静合”和“降合”,而开始走向“竞合”、“胜合”和“赢合”。中国精神表现为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被其改制和重塑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和合文化”相融通形成的文化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或历史精神,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为特征的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文学艺术中的中国精神是通过语言和文本表现出来的。
倡导历史观点,有利于提升和弘扬中国的历史精神或时代精神;倡导人民观点,有利于提升和弘扬中国的人文精神;倡导艺术观点,有利于提升和弘扬中国的艺术精神;倡导美学观点,有利于提升和弘扬中国的美学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的总体结构和完美融合凸显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寓于中国当代文学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之中,并通过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美学精神得到突出和彰显。
作家批评家应当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神圣天职,更加自觉地遵循社会理性,提高作品的历史深度,弘扬文艺的历史精神或时代精神,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家批评家应当倾心关注文艺与人的生态的关系,表现人文关爱和人文精神,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增强人的历史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表现社会历史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同一个过程序和同一件事情。表现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提升文学的艺术境界和审美品位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加鲜明地展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理论家应当追求上述四大观点和四大精神相互关系的良性生态。四大观点之间既统一又倾斜,可以偏重,但不能偏废。用历史观点去人民观点,用人民观点去历史观点,用艺术观点和美学观点去历史观点和人民观点,用历史观点和人民观点去艺术观点和美学观点,都会造成这样那样的偏执、畸形和病态。从四大观点体现出来的四大精神的相互关系来说,用历史精神反对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反对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用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反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不妥当的。因此,我们应当主张历史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美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完美融合。鲜明地、完整地、有效地表现和揭示中国精神,理应成为中国文学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