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现代化的大局和历史发展趋势看,理应对文艺批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时代是大变革和大转折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掀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产生一批批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才巨匠和伟大人物。可以想象,如果时下能够出现创造出超越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尖端的发动机和创造出高于音速30倍的航天器的科学技术大师,一定会成为人民群众所爱戴的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个民族,只有攀登科学技术巅峰,占领文化思想高地,才能挺起坚韧的胸,抬起高傲的头。各种领域中的人杰才俊、社会精英,都是新时代的新人形象的楷模和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塑造新人形象,才能从正面充分有力地表现新的现代意识、新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应当具有历史的主体地位、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意识、创新变革意识、先进的精神文明意识、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情操。他们作为走在历史前沿的弄潮者和领潮者,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
为了实现社会历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必须培育作为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的人的现代化,使他们具有实现社会历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塑造新人形象,造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要求作家艺术家评论家争做社会主义新人。
从艺术观点和美学观点评文艺。评论家应当关注和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和审美品位,弘扬文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精神,引导作家创造出史诗般的精品力作。
为了提高文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品位,弘扬文艺的美学精神,必须正视和研究新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文艺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实践和学理的结合上,研究文艺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矛盾。从传统的文艺创作的意义上说,文艺是作品,解析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关系,追求文艺的审美价值;从文艺生产的意义上说,文艺是产品,追求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的关系。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一般的物质生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探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与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两大系列的内在的二重化的矛盾是学术界必须解决的理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应当全面地理解和处理文艺作为文艺创作的作品和文艺作为文艺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困扰和纠结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艺的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文艺的审美和功利的关系问题。文艺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职能。但对精神生产来说,应当坚守艺术自身的相对的自主性、自律性和独立性,不能惟利是图,充当市场和金钱的奴隶,只追求票房价值和消费利润,造成作品的平庸低劣、粗制滥造、冗长乏味、以量代质,导致文艺的超商品化和极端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作家、艺术家、评论家,信仰、理想和文化操守更加可贵。有志向、有抱负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文学的艺术境界和审美品位,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追求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价值。求真、向善、寻美,是人类的美好天性。歌颂和肯定真善美,批判和否定假恶丑,是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的神圣天职。真是美的根基,善是美的光辉。不真不善的美是不可理喻的。反真反善的美,必然会滑向假恶丑。作家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通过两种相反相成的表现方式:或直接肯定美;或通过否定丑的方式间接地肯定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秉持理想、公平和正义的严肃的作家艺术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需要合理的虚构,但也要尽可能地防止缺乏生活根据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还有一些作家专事描写社会的“黑暗面”。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的书写是消极展览,不是积极批判;或只表现焦灼和无奈,激不起人们改造旧环境和丑恶现象的决心;或艺术格调灰冷,使读者感受不到温暖和阳光,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还有人公然宣扬“毁灭理想”、“躲避崇高”、“削平价值”、“消解深度”,或倡导什么“反艺术”和“反美学”,不加鉴别地亵渎经典,对体现真善美的人物进行“恶搞”,把人世间的事物故意写成“恶有善报”、“善有恶报”,违背社会良心和大众伦理情操。少数写作者表现出一种狷介和狂傲的姿态,他们采取所谓“民间立场”,专事描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多余人”、“橡皮人”、“旁观者”、“诅咒者”和“离心者”形象,以发泄对现实的怨怒和不满。所有这些消极的文学现象,与推动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相适应和不相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