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创新和融合两个方面。在紧紧抓住技术、产业、创意创新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又如何搭建一个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觉自信地走向世界的平台?2014年北京第九届文化与创意博览会为我们带来了宝贵启示。
★魅力独具文博会
日前,北京文化创意博览会主场活动在北京圆满落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风向标,本届博览会的主题为“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据不完全统计,文博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交易、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投资、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达1054.56亿元人民币。
文博会期间举办了150多场文化创意主题活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业界的123万人次参会。文博会官方网站的访问量达110万人次,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接待各界观众22万人次。40多个场次的产品专场推介交易活动,引来海内外1.2万客商到会洽谈交易。
与往届相比,本届博览会节俭务实,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企业市场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市场导向更加鲜明。活动展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传承创新、跨界融合的新面貌,推进了大批高端产业项目的新合作,搭建了文化服务市场的新平台,传递了引领产业发展的新信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活力。
▲跨界融合新常态
从之前的传统行业纷纷涉足到金融资本的大量融入,再到互联网络时代的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交织融合,跨界融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格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而衍生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比比皆是。新华社发布的 “新主流、新媒体”客户端、国广控股集合旗下媒体子公司推出的“你好,中国”App、“中华军事”E-magazine等移动互联产品,展现了“新媒体、新力量”。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的图书自助出版平台,实现了图书从投稿到发布的全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实现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同步出版。航天数字传媒的卫星数字书屋,构建了全媒体、全终端、智能化数字传播网。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刘明亮表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紧紧抓住技术、产业、创意创新的同时,更要抓住各方面的融合”。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将创意设计融入传统文化,打造优秀文化创意品牌的同时,依托互联网时代高度繁荣的新媒体,借助多形式的资金融通渠道,形成了文化与各产业交错融合、互推互助、良性循环的发展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