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磨成一剑的《北平无战事》之所以引发热议,不仅在于它为历史正剧树立了艺术标杆,更在于剧中人物的命运、情绪、态度、思想与今日中国人产生了深度共 鸣。它的呼吸感源自创作者的艺术功力:信手拈来的《曾文正公家书》《月圆花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一粒粒珍珠散落剧中;各色人物大都肩负着文化承 载与故事讲述的双重使命;精心打磨的台词与旁白也都努力展露历史的况味与思想的审视。
在喧哗躁动的产业化浪潮里,《北平无战事》向着电视美学与文化情怀的双峰攀援着,它诉说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觉——中国电视剧创作必须回归自己的文化乡土,必须回归自己的现实处境,莫认他乡作故乡。
一次叙事革命
《十送红军》 李修文等编剧 毛卫宁导演
刘 琼
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提供对个体成长和人类社会进步有价值的信息,分享相对高级的趣味,一部艺术作品具备这三点,就会被称为好作品。《十送红军》凭借理想信仰书写和“极致”美学,在目标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理想主义情怀表达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关于长征的各种文艺书写中,《十送红军》独树一帜,将目光锁定在长征途中基层指战员层面,这是对同类题材影视创作“偏爱领袖”的一次 反正——正是无数慷慨赴死的忠骨热血,阻挡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及沿途各种枪林弹雨,红军的骨干力量才能最终实现战略大转移,为开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 条件。电视剧通过浪漫主义的影像,结构和塑造极致环境里的极致人物,还原战士们慷慨赴死的英雄逻辑——在理想和信仰的支持下,获取战胜恐惧和死亡的更多勇 气,从而超越常人。在生与死的边界线上,有信仰支持的人性令人肃然起敬。
糖葫芦式结构和有限视角,便于集中优势篇幅,实现艺术呈现的极 致效果。舍弃了敌军、红军高层等视角,使人物的前途充满了悬念和不确定性,命运突然转折的悲壮感油然而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作品的情感温度,从精神层面 升华战士形象。个别人物性格中的喜感色彩也非闲笔,它让作品整体紧张的节奏略微放缓,给血腥的战争增加了人性的诗意。悲喜交加的叙事对应着人性的深刻性和 丰富性,最终形成这部历史正剧的完整链条。
一道现实课题
《马向阳下乡记》 谷凯编剧 张永新导演
任飞帆
《马向阳下乡记》这部脚踏实地又构思巧妙的作品是2014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大亮点。不同于以往同类作品诉诸“苦情”和“调侃”,该剧风格幽默诙谐而不失现实底色,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