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钟祥作协郢南分会,杨书义清点分会出版的书籍。 |
湖北钟祥诗人余秀华火了。在本报报道余秀华之后的一个月里,余家小院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这在当地,成了一个“事件”。但对于这样的场面,钟祥并不陌生——这个中部农业县级市,不缺作家,哪怕是成名的作家。
细细点数,小小钟祥,竟有市级以上作协会员400多人,省级以上会员40多人,其中出身农民和工人的作家超过2/3。2000年以来,乡土作家们累积出版文学作品300余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万余篇。
“种田的、做工的、养鱼的、放鸭的,还有收废品的,他们都尝试着在文学殿堂里一展抱负,这堪称钟祥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钟祥作家协会主席蔡章田说。
当作家,小县城里的普遍追求
随手一递,可能就是几十万字的书稿
24年后,已被列入“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的农民作家刘正权,还是会经常想起拿到第一笔稿费时的场景。那是1991年,他的处女座《竹篱笆下的故事》在《荆州报》刊出,稿费8元。
“在那之前,我投稿,最愁的是邮票钱。”那个时候,两毛钱一张的邮票,不知道断送了多少青年的文学梦。刘正权拿到稿费的第一件事,是跑到邮局,把钱拍在柜台上,“我要40张邮票!”
自此之后,初中未毕业的刘正权在文学的海洋里东突西走。写诗,“一开始连诗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分行的就是诗”;写小说,“挑上了小小说,当时以为短的好写”。他跟妻子保证,“给我3年时间,写不出来就去街边拉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