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1/3的时间用来发现新人、指导新人。”刘正权说。在钟祥文坛风头正劲的新锐作家刘琛琛,便是他带出来的徒弟。
“大家平时在大城市打工,过年回来,往往会比一比谁写的书稿多。”杨书义说,分会是作家们交流沟通的“家”,也是相互激励、较劲的平台。
“你会感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饶秀珍说,在钟祥,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交流会、联谊会、采风活动,每年作协都要召开重点作家座谈会,让每位作家谈打算,“置身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之中,你都不好意思不多写”。
为强化重文崇文的生态,钟祥市通过财政拨款、组织社会资助等形式,累计筹资200多万元,设立“乡土文学奖励基金”,创办“兰台”文艺奖等,以解决乡土作家创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刘琛琛毫不避讳稿费的激励作用,“我坚持写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赚钱买化妆品。”她的处女作《红颜控》,稿费12000元,相当于她4个月的工资。
“对于很多乡土作家来说,写作是狂热的爱好和追求,也是他们走出农村的唯一途径。”杨书义说,在郢南分会的会员中,很多农民白天挥汗如雨,夜里则争分夺秒,铺纸握管,挑灯写作。
遇现实,文学梦进入变化期
泥土味的作品少了,取悦市场的书多了
乡土作家中,像刘正权和饶秀珍这样,靠着多年的坚持,写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并不多;而像吴闲云、刘琛琛这样,甫一入道便接连出书的更是少数。大部分人揣着文学梦想,在讨生活的间隙里默默耕耘,书稿既成,便拿着积蓄,四处寻求出版。
“这本《龙脉血统》是捡废品的邓玉平2004年写的,一直没钱出版;这本《风雨长渠》是张万昕写的,质量不错,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出版……”在郢南分 会,杨书义抱出一摞未刊书稿,发黄的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可能永远也不能面世的心血。杨书义感叹,乡土作家出书,钱一直是大问题。
分会每出一本书,杨书义便做一块展览板,印上书的封面和作者简介,以便“择机展出”。最近的一次“好时机”是去年5月,省里的领导来视察,那一次,杨书义争取了5000元的政府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