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24年过去了,已经出版十几本作品的刘正权,写出了国门,写成了名家,但他仍然是个农民,农忙时节,他会把笔一搁,回老家种田。
几乎与刘正权同时开始写作的饶秀珍,是一名插图印刷工人。1987年,她瞒着丈夫给《青年文学家》投稿,竟得了22元稿费,“要知道,那时一个月的工资 才15块”。之后,文学梦因南下打工而几度中断,又几度重拾。如今,饶秀珍在钟祥的文学圈里,已成领军人物,她创作的影视作品已达数十部,其中电影剧本 《桃花红,梨花白》《山里山外》等广受赞誉。
在钟祥,像刘正权、饶秀珍这样,以农民、工人身份矢志追逐文学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钟祥走访,你经常会被那些外貌朴实的“业余作家”们吓到,因为他们中的某一个人,随手递过来的,可能就是几十万字的书稿。
从钟祥走出去的,有写出《平民领袖》《布衣总理》等大手笔作品的农民作家杨道金,创作《博弈三国》《煮酒探西游》等畅销书的失业高中美术老师吴闲云,农 民写百万字巨著第一人的陈军,长篇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的作者全淅林,小说被改编成多部电视剧的网络写手“匪我思存”艾晶晶……钟祥的作家们虽立足乡 土,但视野却不局限于乡土,作品形式也包罗多样,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电影剧本、文学研究均有涉足。
扎堆写,传帮带中的兰台遗风
写作是狂热的爱好,也是走出乡村的途径
在钟祥,相传为鲧治水时所筑的兰台是一个象征之地。大多数作家在归结本地文风昌盛的原因时,会将此地的文学奇观与源自屈原、宋玉的兰台遗风相连。
跟随诗文唱和、长幼传带的兰台文风,在钟祥作协最早成立的分会——郢南分会的故事中,或可一窥乡土作家群得以成形的“密码”。
沿街一间半平房,没有书架,桌子上略显杂乱地堆积着会员们的手稿和书样。这个位于钟祥城南20多公里的分会办公室,其貌不扬。自1996年3月成立起,现年75岁的杨书义便是主席,与分会一街之隔的老中医罗贤能任秘书长。
“我和老罗经常下乡‘访贤’,帮作家们修改文稿、联系出版。”杨书义说,分会成立了临时性的写作指导组,义务为会员修改书稿。2007年的夏天,杨书义和罗贤能两人曾就着一台吱呀作响的风扇,将高中生李慧24万字的长篇小说《雨季边缘》修改成18万字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