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传播流变:新媒体让国学生态变得活跃
新华网:为什么会用“有梦不觉人生寒”做书名,您认为人生的“寒”是什么?
于丹:“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这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联诗。时光在我们的日子里流过去,往往人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程序都是重复的。是什么让我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是什么让我们终于成为不可复制的自我,其实是关于未来的梦想,是他对于生活充满诚意和勇敢的态度,所以只要有梦想,不管你前方遇到什么样的坎坷,起码还是有温暖憧憬。我们的梦想在年轻的时候都很勇敢,然而丰满的理想遇到骨感的现实,便会遍体鳞伤,历经千疮百孔之后,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人生的寒,就是梦想的代价。
新华网:这本书被定义为“于丹回归国学”,为什么会用“回归”这个词?
于丹:对于我来讲,以前在路上,现在也在路上。对于一个人来讲,走得再远总是要归来的,只是说在什么时候。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也是这个概念,现在的中国一只手拉着传统、一只手拉着全球化。传统是血脉,就是我们的回归;全球化是我们的未来,那是一种出发。有时候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讲,回归和出发是同时完成的。从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在回归的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