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这十年您似乎也于国学的发展起落相伴相生,由《百家讲坛》带动的国学热潮不复当年的火热,国学真的式微了么?
于丹:我不这样认为,同样我也不认同国学应该有“热潮”或是“衰败”,国学应该是一种血脉中的学问,我不期待他“过热”或“消沉”。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问,而是使人做为人而成为人。中国人的“观念哲学”即所谓的“国学”很接近冯友兰说的概念。做为人而成为人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弄明白血脉中的这个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不应该有冷有热,热到大家趋之若骛,都当成一个职业,也不应该冷到子孙将其抛弃。大众传媒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国学,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里有大量关于国学的内容流传着,不是说电视上的国学讲座少了就代表他沉寂了,新媒体的出现会让他一直存在着。
新华网:十年前的观众和现在的观众有什么变化?
于丹:现在的观众不再是一个人云亦云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大量的网友自己也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去发表他们的见解,倡导他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对于国学激烈的辩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国学的生态变得活跃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
解芜杂世相:“语言粗鄙”是时代进步付出的一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