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这套书分为“真善美”系列,最先出版的是“求真卷”,您理解的“真”有哪些含义?
于丹:我是一名老师,从自己做一名师范学生的时候就听我的老师总重复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教书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念书的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几乎是做教师的一个默契,教人真诚和充满勇气的活在这个世界中,做一个真自我,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价值追求。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真是最容易的,而善和美需要人生的修行。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有很多美通过钱堆砌就能够得到,有一些善里面包含着伪善,“真”其实是生命里面最最难以企及的一个境界,坚持“真”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担当,“真”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一种修炼,从天之本真,到最后生命坚持的求真,这一路走过来并不容易。说真话、办点真事儿,我现在既然还是一名老师,我就要把“真”坚持下去。
新华网:之前在您谈诗词、说昆曲等作品中能感受到中国的语言之美,但反观当下的社会语言尤其网络语言充斥很多粗鄙与戾气,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
于丹:确实如此,中国是一个有诗词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人对于文字的运用、意象的提炼、格律的跌宕、境界的空灵,那种优美、悠扬给人带来的通透是多么的独特。像朱自清所形容的,连江南的农民说话都带着烟水气,那个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久远。看到现在那么多粗鄙的语言流行,我也非常无奈,但我也会坦然的面对他,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要付出一些代价。人在曲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他们的一套语言体系,很颠覆。但我更希望他们在表达叛逆的同时不要丢了中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传统。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关于国学的内容在逐步加大很丰富,诗词这种传统还是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虽然现在有这样那样令人无奈的现象,但我对未来回归于传统还是抱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