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其实很多头衔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别人说给你加上就加上了,我真正认可的其实并不多。固然有无奈的,但就像这本书的调子“平淡是真”,我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对所有社会力量去解释、辩解,我就好好的做自己,活得真实、坦然。老师是我的本职,每周我都会在北师上我该上的课,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华网:您说曾幸福感是您评价生活状态的标准。人到中年,您对于幸福的标准或感悟是什么?
于丹:幸福感是没有标准的,根据每个人的生活因人而异。近几年有一个词叫“小确幸”——小小的可以确认的幸福。一个人可能没办法总去谈论宏大的东西,可能中午吃了一顿满意的饭、花很少的钱买到一条很喜欢的裙子,或者陪孩子郊游回来收获了很多东西……一杯茶、一首歌都是“小确幸”。幸福感虽没有标准,但获得幸福的能力因人而异。孔子曾想去搬去偏远的九夷,弟子拦住他说:陋,如之何?孔子淡淡的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真君子有简陋一说么?君子有一种活色生香的生活能力,到一个地方就能让一方情趣盎然。现代人应该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力才会不断有幸福感。
新华网:在书中您写到一些与孩子的相处,最近有一部热剧《虎妈猫爸》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您是“虎妈”还是“猫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于丹:我特别不喜欢当下的一种价值判断方式就是“贴标签”,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不能以模式化或标签的方式定义,世界不会简单到只有两个选择。这种思维太简单粗暴了,这样的选择题在今天是一种误导。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更是如此,不要去复制别人或简单的贴标签,每个父母只要根据你孩子的个性,探索一种同步成长的方式,愿意多陪陪他,一起读书,愿意听他说话,而不是只听大人的教训,那么家家都能找到属于他们家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