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桂洋)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今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来自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以及全国各大院校的近百位文艺专家、学者、批评家、诗人和作家相聚一堂,共论“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批评”,并就“闽籍学者文丛”和“闽派诗歌”两个专题展开研讨。
承接优秀传统,以全国性视野引领文艺理论批评潮流
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是一个以闽籍和在闽工作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为主体,同时吸纳全国优秀文艺理论批评专家参与对话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自2014年举办第一次高峰论坛以来,在业界和媒体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复兴广义闽学”的重要举措之一。
“闽派批评”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1980年代“闽派批评”之所以在中国文艺界引人关注,并与“京派”“海派”相提并论,就是因其以全国性视野引领文艺理论批评的潮流。但与“京派”“海派”有所不同的是,“闽派批评”还具有鲜明的乡土身份意识,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闽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往往与在闽工作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遥相呼应,形成理论共鸣。在“朦胧诗”论争中,北京有谢冕,福建本土有孙绍振;在“方法论”革新思潮中,北京有刘再复,福建本土有林兴宅;在“后现代”理论思潮中,北京有陈晓明,福建本土有南帆。新世纪以来,“闽派批评”更是呈现出向全国各大中心城市辐射的趋势,除北京名家云集之外,还有上海的朱大可,广州的谢有顺,南京的黄发有,都是“闽派批评”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