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熊国锋)我市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在偏远的山区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让留守儿童快乐的成长对其将来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留守孩子的情况有所差异,一部分孩子理解父母之不易,勤劳、谦虚、坚强、有上进心,正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沉默少语、顽皮、自卑、逆反心理强、易暴易怒等问题,对这部分孩子尤其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
首先应摸清留守儿童的状况,是由爷爷奶奶带,还是由亲戚朋友带。爷爷奶奶带的往往给的是溺爱,这些孩子的表现是唯我独大、爱发脾气、受不得委屈、甚至是威胁老师长辈。笔者有一位五年级女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其由爷爷奶奶带,平时上学来去有奶奶接送。一个周日到校上学,奶奶因农活忙没有送她,她就把农药掺进营养快线喝了下去,幸好发现抢救的及时。之后我经常与其谈心,让其明白奶奶之不易,让她懂得自立,懂得感恩。在班级生活中常常鼓励她,在有意无意间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半学期,她逐渐知道了关心奶奶,也不让奶奶送她上学了,同时还主动给远在他乡的父亲打电话,久而久之这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的一环。
由亲戚朋友带的孩子则表现为自卑、沉默内向、漠不关心。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放弃了自己,对自己漠不关心,对任何事也漠不关心。他们就像野草一样漫无目的的生长着。学校、班级应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教师也应与这些孩子多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里需求。多与家长沟通,指导他们如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交流。这些孩子缺的不是物质,缺的是心灵的精神营养。
其次对这些留守孩子应多家访,了解孩子双休日在家里是怎样度过的。对这些孩子的家访不宜走过场。这样的家访应在其家里呆上大半天,辅导家庭作业,和他们一起做一些家务。让这些孩子知道大家都很在乎他。对这些孩子每学期至少家访三至五次。教育常青,家访常走。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育人育德育栋梁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一颗真诚的关爱之心能融化一切,也能让未来之花开的光鲜靓丽。
再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忽冷忽热,应长期坚持。班主任每天都应与这些孩子交流一次,这样的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代课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每周至少交流两次。这样孩子就能经常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其实很重要。同时对这些孩子的关心应充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学校,社区、村组都应有相应的帮扶机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留守的心灵将不在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