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孙见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作者周卷文不是显赫之辈,更不是哲人或高士,他不用银碗盛雪以煮茶,也无竹下弦歌坐拥美人的雅兴,形而上的书斋沙龙离他很远很远,劳事作物是他的常态生活;他修路造桥,他盖房栽树,他的劳动百姓看得见也摸得着;他言说村语地里庄稼灶房柴火,也训诫儿女规劝同事拉架合辙,他是一个良民,一介布衣,却是有心人,日常的所思、所感、所行,乐哉事成、哀哉功败,他都要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去反思,一旦脑筋开了窍,思想进出火花,他就赶紧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句话,或者几句零星的感想、随想、怀想、揣想,他都不会让它一闪而过;他抓住灵感,一如禅师觉悟、高人得道,那是最幸福的时候。
周卷文的口袋里装着许多小纸片,一有灵性的感悟,就赶紧记在纸片上,积少成多了,拿出来整理,俱是工作的心得、处世的新见、经验的归纳、精神的提示,以至于读书的收获,居家的常理,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准则,等等。这一堆看似驳杂无序、东拉西扯的家常话,其实内在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录着中国一个有心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体现了一个大道践行者的价值准则和审美原则。周卷文或许没有读过儒家的“十三经”,或者未必精研过其中的“三礼”,但他这部心灵的记录,却明显地呼应着先贤的昭示,他说“厚道是和睦之道”,就把个体品质与人际关系对接起来;他说“为商之道先为人,为人做事在于诚实守信”,这里,人一商一诚的链条是环环紧扣的;周卷文或许没有张载的大胸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他修身正己的行为规范却是一个有为者包打天下的基本素质。
他成功了,他的事业正在上行。他觉得一个有价值的人不仅应该留给世人物质的成果,更应该留给世人精神的结晶,对儿女、对朋友、对生意场上的伙伴或对手,他的这本书可称为精神财富,吸取之,继承之,传扬之,是取之弥久用之弥新的宝贝。这些思想的点滴成果,汇入中华精神的宽阔大河,以己之智助人大成,一孔之光照人前程;这部益人益世之作,自然会为当今的社会文明发挥积极作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前行,就是因为有了无数思想者的加入才长流不息,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周卷文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增砖添瓦,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这本书还就读书学习、立志创业、克服困难、知识积累、勇于实践、个性修养、领导管理、人生态度、真善美勤、乐观知足等人生的、人事的、人文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阐发,有些见解是独到的、精彩的、耐人寻味的。特别是青年奋斗者、底层创业者,读之用之会有很大的裨益。周卷文不是金口玉言,书中所记也不是哲言警句,他的言说是朴素的、家常的,却是须臾不可离的,就像生活中的水,于不觉中支撑着生命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