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读书感悟

2014-12-18 09:39:49 来源: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 勇)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算得上是古今影响力最大的读书名言之一。不过,人们对“读书破万卷”一句的理解,大多体会在“万卷”乃至更多的书籍数量上,以为无非是强调一个人读书要很多,而对句中“破”字大体是忽视的。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评注》里,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做出了三种解读:一是“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是“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是“识破万卷之理”。简言之,就是读书分多读、熟读、读懂或识破三个层次。
  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至于熟读的主张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多读,乃是一般要求,在当今书多如过江之鲫的时代,已经很难考量一个人读书的多寡及其必要性。读懂,是读书的高境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当然对于读书主要是为了爱好、修养甚至休闲而非专业研究和实用需求的人,也不一定要在读懂上过于费劲。熟读,却是对所有读书人提出的一个比较实在的要求。把一本书读熟,经过努力不仅可以做到,而且也是很有意义的成果。读一本书,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读懂。有句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即指熟读之后,书籍中的许多意思会逐渐呈现出来。
  近些年看到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读书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熟读经典著作的故事。毛泽东曾经说过,《红楼梦》要看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而他老人家看过的《红楼梦》不同版本竟有二十种以上。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社会学大纲》他读了十遍。贾谊的策论到韩愈的古文,他反复读诵,揣摩模仿。在上学的时候他读过《昭明文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读过好几次,现存毛批版本至少有三种。至于一些马列著作和哲学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古今中外读书人比较认同的体会。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一次在文友闲聚谈到读书体会时,一文友例举他对曹禺关于熟读名著的一段经验之谈,至今仍记忆犹新。他介绍说:早年间,曹禺先生给文学青年讲文学创作课。课讲毕,有听课的青年作者请教,请他用最简短的几句话告诉大家,究竟怎样才能学会文学创作。他就说,你熟读一部或者几部你最喜欢的文学名著,装在肚子里,你差不多就会写作了。如此说来,熟读名著,几乎可以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作家来。
  熟读书籍,当然要勤读、重读反复读。英国人培根就主张“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在给儿子选购的辅导读物里,我曾看到一篇介绍美国人的读书故事:《纽约客》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大卫·丹比,他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忽然面对习以为常的生活不安起来。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只读新闻和时髦书籍以及各种杂七杂八文章的人。于是他回到了三十年前读书的哥伦比亚大学,像十八岁的大学生一样,重读在西方文明史中有重要地位的经典著作。在重读这些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他获得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启悟和心得。他把重读经典著作的过程和心得体会写成了笔记,也记下了如见故人的亲切感受,记下了新鲜不已、心动不已、快乐不已的感受。后来他把这些读书笔记集结成书,以《伟大的书》的书名出版,成为一本比较畅销的书籍。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