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015-02-03 09:49:08 来源:

  商洛日报(张 勇)《人民日报》1月5日刊登的《“扶贫羊”为啥被吃了》一文报道:某地搞扶贫,给一贫困村提供了120只母羊。由于“水土不服”,结果这120只“扶贫羊”,被村民吃剩下不到60只。这是一则“笑不出”的笑话。“扶贫羊”被吃,“扶贫良种鸡”被宰,“扶贫果树”被砍,“扶贫良籽种”被卖,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好好想想,不是百姓好吃,贫困地区的群众不会过日子,而是扶贫的方法思路不太对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扶贫开发着重扶贫到村到户,而且把解决贫困农户温饱的各项措施也是量化到户。在这种思路下,的确我们解决了不少贫困农户的吃饭问题,也使一些贫困户走出困境。以往的扶贫往往是注重一家一户的温饱问题,比如送救济粮或送钱物什么的,这些当然是需要的,但是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改善面貌、摆脱困境、脱贫致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产业扶贫项目,不可偏离当地的资源禀赋。得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不能盲目克隆。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每一个人每天都吃上鲜鱼的最好办法,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捕鱼而非给他鱼。
  扶贫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既要送钱送物,又要帮助他们掌握就业致富的一技之长,为他们提供技术扶贫,投入资金,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为他们提供创业致富信息,搞多种经营,提供那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市场前景比较广阔的农产品开发项目等等,努力帮助他们彻底走出困境,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强化基层基础上。
  扶贫要多授之以“渔”,少授人以鱼,否则再多的“扶贫羊”也会被拔光毛。他们之所以眼下还贫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撑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需要走自我发展之路。应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在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做活文章。找到了适宜的发展思路,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坚持“扶贫”重在“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如果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群众没有真正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和方法,即使授之再多的“鱼”,只能成为眼前“吃货”。
  扶贫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扶到点子上。转变脱贫发展模式,创新扶贫机制,从贫困源头上抓起,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扶贫才能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才能走出“扶贫羊”被吃光的尴尬。

编辑:崔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