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015-03-19 09:44:09 来源: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 勇)“一米线”作为一种国际惯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我国的。那时,一些地方在银行储蓄所、车站售票口、医院缴费处等窗口单位施行“一米线”服务新方式,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所谓“一米线”,是指在公共环境中,尤其是营业窗口前,标志于地面的线或设置相应设施,以此提示排队办事的人员,应与正在窗口办理业务的第一名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既是防范经济泄密,尊重公民个人隐私权,也是检测公民个人文明素养的“标准线”。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一米线”在许多地方几乎成近摆设。据媒体公布一项资料显示,90%的人没有遵守“一米线”,更没有“拿着当回事”。推及来说,“不拿着当回事”的何止“一米线”?诸如排队加塞、购物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闯红灯、行车不懂礼让、公共场所大声接听手机等等,不仅显失一个地方的文明水准,而且也大丢这个地方的脸面。弄不好,还会对这“一方水土”之上的世态人情产生个八九不离十的评判。
  究竟原委,一是确有一些人受年龄、地域或阅历限制,没有接触也不知“一米线”为何物,更不懂得看不见“一米线”也应自觉遵守的道理,不守规矩尚有可原;二是明知“一米线”却为了“抢时间、占便宜”故意越线,人为加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缺乏对“一米线”之类文明道德的教化,以及对不文明行为的法规约束。守规矩的总是“吃亏”,坏规矩的反倒“得益”,就不利于治丑扬美、弘暄正气,也难免有人随波逐流,习以为常。
  实际上,“一米线”规则不只在于尊重公民个人的隐私,展现现代人应有的基本文明素养,而是有着社会心理学的依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对此作出界定:45至120厘米是朋友和熟人之间的距离,120至210厘米是一般社交空间,人们日常活动通常保持在120至210厘米这个距离,而陌生人之间一旦越过这个距离就会令人别扭和不安。这个界定科学不科学,只要没身处地一想就会明白,如果你在银行取款或输入密码时,一群人不守“一米线”瞅着看,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米线”怕是最低标准的排队文明界限了。
  社会倡导和谐,国民崇尚文明。“一米线”作为“文明线”“道德线”和“隐私线”,既应持守在现实生活里,更要根植于大家的心目中。遵守“一米线”,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更尊重了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则。只有人人从自己做起,个个从“小事”守护,“一米线”才能刻到每个人的心里,释放出最大的文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