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秘史再现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2010-05-27 16:48:00

来源:凤凰网

  王鹤照说因为鲁迅第二天早晨不高兴,“当时照老例新婚夫妇是要去老台门拜祠堂的,但鲁迅先生没有去”。鲁迅即便没有拜老台门,依照老例,新婚第二天也还是有许多繁琐的仪式:

  首先是“送子”,天甫破晓,新娘盥洗完毕,吹手站在门外唱吉词,老嫚把一对木制的红衣绿裤的小人儿端进来,摆放在新娘床上,说:“官官来了。”一面向新娘道喜,讨赏封。

  一起吃饭,自然也只是一个仪式而已。之后要“上庙”,新夫妇坐着轿,老嫂、吹手跟在轿后,先到当坊“土谷祠”参拜,照例还要再到宗祠去参拜祖先。

  当天上午要“拜三朝”,在大厅里供两桌十碗头的羹饭,家中男女老少拜完后,新郎新娘并肩而拜。然后“行相见礼”,依次按辈分拜族中长辈,与平辈彼此行礼,最后接受小辈的拜礼。

  新婚夫妇一般在第三天要“回门”,亦叫“转郎”,新夫妇往女家回门,在老嫂、吹手的簇拥下,坐轿来到女家,至大厅拜女家祖先,参拜岳父岳母等等。之后,还要请新郎进入内房,坐在岳母身旁听她致照例的“八句头”,八句头说完后新夫妇才辞别上轿。

  鲁迅“回门”一事,朱家房客陈文焕曾回忆道:“我10岁光景,听一个名叫刘和尚的泥水作讲起,说:‘朱家姑爷来回门,没有辫子的,大家很好奇,我也赶去看热闹。’”刘和尚讲的“朱家姑爷”就是鲁迅,在当时剪掉辫子简直是特大号新闻,因此引来不少围观者看热闹。

  虽然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我们不知道新婚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鲁迅为什么会这么失望。对此,周建人的解释是因为朱安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结婚以后,我大哥发现新娘子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他以前写来的信,统统都是白写,新娘名叫朱安,是玉田叔祖母的内侄女,媒人又是谦婶,她们婆媳俩和我母亲都是极要好的,总认为媒妁之言靠不住,自己人总是靠得住的,既然答应这样一个极起码的要求,也一定会去做的,而且也不难做到的,谁知会全盘落空呢?”可是按照周冠五的回忆,朱安拒绝读书、放足,这都事先告知过远在日本的鲁迅,他不可能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从照片来看,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但鲁迅不喜欢她,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因为“母亲”(其实是母亲所代表的社会和家族)的要求,鲁迅被迫成为“礼物”的接受者。据孙伏园说,鲁迅虽然当新郎,穿靴,穿袍,戴红缨帽子,一切都照办。但那时他心中已打好主意:“结婚前一切我听你做主,结婚后一切我自己做主,那时你们可得听我的。”很明显,鲁迅将朱安仅仅视为一件礼物,作为接受者,只要接受了礼物,那么就随便他怎么安置这件礼物了。从这一点说,他还是个主动者。

  可惜的是,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没有人提到,朱安在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不知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总能等到周家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 相关阅读
  • 三国时期最倒霉的皇帝——汉献帝

      悲惨身世  汉献帝之所以受人同情首先缘于他的身世。后人们有言宁为鸡犬也不愿意生于帝王之家,生于帝王之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而无数的皇子皇孙中只有一个能侥幸攫得...

    时间:05-27
  • 真实三国:诸葛亮如何摆平蜀汉各派系

      一  一体、和睦是孔明致力的目标。蜀的政权,是由各种不同出身的人所构成的,有从前就跟着刘备的嫡系部队,有在荆州才归顺的人,还有蜀的当地人士、五斗米道信徒、类似马超这样的外来军阀,以及来自各地的少数...

    时间:05-27
  • 宋美龄婚前在上海的求职生涯

      1917 年夏天,宋美龄结束了在美国为期八年的留学生生活,于当年8 月只身返回上海。她回到上海的初期,就一心渴望到社会上去供职,可是由于其父宋嘉树的坚决反对,宋美龄在上海家中曾度过一段苦恼的家居生活。直到...

    时间:05-27
  • 《十月围城》历史真相:“姐妹花”智救孙中山

      近期热映的电影《十月围城》,引发了新一轮“孙中山热”。影片讲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05年在香港遭清廷杀手行刺。为了保卫他,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纷纷慷慨赴义。对此,历史学家表示,这部...

    时间:05-27
  • 上高之战: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最精彩一战

      中方在南昌攻守战中虽然失地丧师,但74军在高安却一支独秀,尽显锋芒,其战绩得到了第九战区的表扬,获得了军委会的嘉奖,蒋介石对其表侄俞济时自然就更加看好了。2个月后,也就是1939年7月,俞济时被调到蒋介石...

    时间:05-27
  • 林彪急于夺权时的刘伯承:被强行疏散到武汉

      五位元帅西山会晤  1966年5月,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大劫难。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被撤销,战略小组也徒有虚名,同其他许多部门一样,实际上停止了工作。从此以后,刘伯承...

    时间:05-27
  • 秦晖:《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丧家不是贬夫子 看家方为污仲尼  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

    时间:05-27
  • 苏联曾组建“超人”部队PK美国“通灵部队”

      冷战末期,为应对美国所谓的“通灵部队”,苏联组建了一支绝密的精神部队,代号10003。由此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秘密的“精神战”。转眼20多年过去了,这支部队仍鲜为人知,俄罗...

    时间:05-27
  • 明朝怪事:一个假太监如何从南京一路骗到福州

      大太监南下吓软官员一大片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个从北京城来的高官搅乱了江南官场的平静。这个高官是一名太监,名叫汪直。  汪直沿着南京-芜湖-常州-苏州-杭州-绍兴-宁波这条线,一路巡查过来。听...

    时间:05-27
  • 清朝用89年时间建避暑山庄 为避暑还是另有深意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

    时间:05-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