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洛阳去世时,王太子曹丕人在邺城。群臣之间大多倾向于暂时不发布曹操死讯,以免人心不安。亦即所谓的“不发丧”。
但是,谏议大夫贾逵却主张:“此事终非能长久蔽人耳目,应该立即发丧。应该蔽人耳目的,反倒是东吴征虏将军的死讯。虽然事关他国,却可能扰乱人心。”
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吕蒙是多次传出病笃谣言的病人,而六十六岁的曹操,死亡也不太令人意外。但是,辅佐大督吕蒙讨伐关羽的副督孙皎,拥有征虏将军头衔,年纪才三十出头,这位孙权的堂弟,从来不曾传出患病的谣言,如今竟猝然辞世,即所谓的暴毙。
曹操、吕蒙、孙皎三人,在关羽死后,相继离开人世。
“这是关羽在作祟。”
众人如果知道这三人的死讯,必定会如此联想。人心势必不安,流言一旦扩散开来,恐怕连军心都会动摇。贾逵就是担心这件事,才主张发布曹操的丧事,尽量封锁其他阵营大将的死讯。不过,再怎么封锁,迟早会传开来,届时百姓恐将怀疑当局控制消息,而不再信任当局发布的公告。
事实上,贾逵封锁消息,也只是单方面而已。
贾逵控制消息这件事,甚至被诸葛孔明善加利用。
魏篡取汉朝,只是迟早的问题。曹操一死,汉便改元,将建安改为延康。曹操被封魏王,也只是一名王公,他一死,居然让汉朝改年号,此事更明白指出权力的所在。
魏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创建新王朝,虽然一切都只依照写好的剧本行事,到皇帝让位还是花了约九个月的时间。这段期间为使名正言顺,当然要做一些掩盖真相的事情。
群臣屡屡请求魏王曹丕即帝位,曹丕也屡屡谦辞,当然这只是一种“手续”。虽然建立新王朝的准备作业,已经半公开在进行着,但仍未正式发布。
当时名为“图纬”的预言书广为流传,在《孔子玉板》、《孝经中黄谶》、《易运期谶》等现在已经佚失的预言书当中,有很多可以穿凿附会,解释为“魏将取代汉”的文句,群臣便利用来劝诱曹丕即帝位。
十月,终于上演禅让剧。
东汉皇帝向高庙(祭祀光武帝之庙)报告禅让,并令御史大夫张音捧玺绶,曹丕三次拒受代表皇帝身份的玺绶之后,才收下。这当然表示曹丕是勉为其难即帝位的。不过,任谁都不会相信这个剧本。
“献帝”这个谥号,是魏所赐予。献帝本名刘协,字伯和,让帝位予曹丕之后,献帝被称为山阳公。
透过不流血的易姓革命,王朝由汉改为魏。
山阳公在魏的天下,仍被准许奉行汉的正朔(正式行历),使用天子礼乐,也允许使用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朕”。在相当的特典之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其后又过了十四年的岁月,于五十四岁终其天寿。这时他所让位的曹丕已经去世,进入其子魏明帝的时代。
诸葛孔明透过他的情报网,获知此次的不流血革命,故意散播错误的消息说:“汉帝遇害。”
意思是皇帝被曹丕给杀了。
“这是真的吗?”
刘备几次向诸葛孔明求证。因为他也有情报说,皇帝被降格为山阳公,在河内郡内山阳县拥有领地,隐栖而活。
“王公是指皇上成为山阳公的说法,以前魏发布的消息有几件可信的?皇上一定被弑了。”诸葛孔明的语气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