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
古代阅卷程序比今天要繁琐,责任全部落实到具体人,每道程序还有人监督,因此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誊录手、对读生的姓名、籍贯也要留下来,标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备查验。
到清代时,阅卷工作进一步规范,分为内、外两拨人,即所谓“内帘官”和“外帘官”。上述提到的外收掌、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都属于外帘官。
不论是内帘官还是外帘官,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考试院内。以包括今苏皖两省在内的江南省来说,当时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位于今天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考试,自然,阅卷也统一集中在这里进行。
江南贡院是中国科举最大的考试场所,自然也是最大的阅卷中心。
简单说,江南贡院由考试区和阅卷区组成。与考生一样,阅卷人员在阅卷期间也是全封闭,吃喝拉撒睡全在其间。最高建筑是明远楼,此楼后面便是至公堂。这里是外帘官的办公场所,负责保管、分发试卷的地方。至公堂后为戒慎堂,是试卷糊名易书的地方。
再之后就是阅卷重地了,名叫衡鉴堂。衡鉴堂与前面建筑以池水相隔,有一座石拱桥相连。此桥叫飞虹桥,石栏上刻有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图案。阅卷期间,任何人不得通过飞虹桥,包括内外工作人员也不能往来。
誊录好的卷子,仍交给外收掌,在至公堂打乱分拣成包并装箱,经过飞虹桥,陆续送入最核心的阅卷场所——衡鉴堂,由内收掌保管。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话,“卷子过了飞虹桥,举人一半拿到手”,就是说试卷送到阅卷人员手里后,中榜就有希望了。
阅卷人员大都超负荷工作,第一印象决定命运
糊名易书之后,进入真正的阅卷程序。
试卷先由内收掌分送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是10天。这10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誊录、对读的时间。其间的吃请又会用去不少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不过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时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由此可见,在没有现代电脑辅助阅卷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每份试卷。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此即古人所谓“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