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清宫“正大光明”匾额是清朝顺治帝题写的。“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鐍(jué)匣放在匾的后面。这是顺治帝设置“正大光明”匾额时所没有料到的。
明清皇位的传承家法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乐帝之后“父死子继”的十位,“兄终弟及”的三位——正统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钰继承,正德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堂弟朱厚熜(cōnɡ)即嘉靖皇帝继承,天启皇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弟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继承。明朝十六位皇帝,通过政变取得皇权的有两位:一位是朱棣经“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权;另一位是朱祁镇的“南宫复辟”,从弟弟景泰帝手中夺回皇权。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过政变夺位的,一例没有。清朝总结明朝通过政变夺取皇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诸王二要:“内襄政本,外领师干。”
明朝皇位继承采取嫡长制,没有必要秘密立储。清朝不用嫡长制,皇位继承,大伤脑筋。清朝皇位继承,经过四个时期: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选择,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是由贵族会议推选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当时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满洲王公贵族共推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皇太极、顺治的登极,都是经过诸王贝勒大臣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彼此协调、政治平衡的结果。虽然顺治6岁登极,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清朝、南明、农民军、蒙古四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杰。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帝开始将皇位继承改为遗命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顺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继承?当时孝庄皇太后健在,且历事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威望高,权势重。顺治帝临终前,皇太后、顺治帝商量由8岁的皇子玄烨继承皇位。这种皇位继承遗命制,其好处是避免皇位的争夺与残杀,保证皇位继承者的顺利过渡,缺憾是较贵族公推制减弱贵族参与决策的机会。后来康熙帝立太子,还请大学士、尚书等朝臣各陈己见,有点“民意测验”的味道。清朝皇位继承遗命制只实行了两代——顺治、康熙。雍正帝继位后改为秘密立储制。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从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中总结出册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实行秘密立储制,还是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是不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好处是“三避免”——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
第四,懿旨定储制。就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决定皇位的继承。
从清朝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间,综观世界大势,总的发展趋向,就是民主化。清朝闭眼不看世界大势,却立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做皇帝,这完全背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鐍匣,可做三点思考。
第一,立太子不好。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帝制史上,立太子几乎成为惯例。皇帝个人的素质、才能、品德、喜好等,于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因此,选拔最优秀、最杰出的皇位继承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君主应该是当朝整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当然,限于皇位世袭制度,只能选择其范围内的最优秀的人才。康熙帝两立两废太子的教训,令人永记。
为什么说“立太子不好”呢? “立太子”有“三弊”:一是容易自骄。皇太子放纵自我,反正是铁打的宝座,无须刻苦修身修心。二是容易结党。皇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一些人就往太子身边靠,容易形成“皇太子党”。这样“皇权”与“储权”就形成矛盾。三是容易内讧。其他皇子设法打击、陷害太子势力,谋求自己为皇太子。康熙朝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