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人定不好。道光帝身后,皇位怎么办?一人定。一人定有什么不好?举两个例子。一是道光帝立奕詝(zhǔ)。清朝没有立嫡以长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选择,但他立嫡长子奕詝,可以说是“立之不当”。奕詝懒惰、懦弱、淫乐,缺乏历史责任感。二是慈禧太后“懿旨定储”——光绪帝载湉(tián)、大阿哥溥俊(jùn)、宣统帝溥仪。王公贵族、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等都没有参与。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的祖制。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储,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载湉和溥仪都是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血统的交叉点上选出来的,溥仪是在慈禧侄子、载沣之子与慈禧干女儿钮祜禄氏之子血统的交叉点上,这在清朝是没有先例的。选君以亲,而不以贤,这是慈禧太后不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以私利为重的一个恶劣史例。
第三,闭门做不好。清朝道光以降,国际形势大变。清朝郭嵩焘不仅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且看到西方的议会制度。郭嵩焘(1818—1891年),道光进士,署广东巡抚、兵部侍郎,首任出使英国大臣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议会制度。他在《使西纪程》中说:“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但这位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因此受到上自庙堂,下至士子的“丛骂”,甚至于要烧毁他的住宅,死后还要掘坟焚尸。
从清朝皇位继承演变的轨迹,来做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清朝同列强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军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最高执政者素养与智慧的较量。清朝后期的嘉庆帝为庸君,道光帝为愚君,咸丰帝为懦君,同治帝为顽君,光绪帝为哀君,宣统帝则为幼君。最后三位幼帝——6岁的同治帝、4岁的光绪帝、3岁的宣统帝,做大清帝国的元首,岂不是天大笑话!且执掌朝纲的是慈禧太后。我们不站在女权主义立场上,而是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来考察这个现象。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杰出的,是优秀的,她很聪明,更懂权术。我们用政治家的标尺来衡量慈禧,发现她——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宽阔胸怀、治国谋略、创新精神。慈禧长年在紫禁城或颐和园,不懂农,不懂工,不懂学,不懂商,也不懂军,更不了解国外实情,仅靠玩弄权术,掌控泱泱中华大国,面对新兴世界列强,怎能不败?特别是慈禧太后掌权持续近50年。在世界政治日趋民主化的大潮中,大清帝国的皇权却日益高度集中。这既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中国历史悲剧的重要原因,也是家天下、君主制的必然结果。清朝的家天下、君主制,皇帝只能在爱新觉罗氏宗室中选择,而不能在民众中选出最优秀、最杰出的元首。在国际竞争面前,优胜劣汰,落后挨打,败下阵来,清祚断绝。
什么是秘密立储?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干清宫“正大光明”匾的上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朝廷众臣在干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
清有几朝秘密立储?有人说是四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实际上只有两朝,即雍正、道光两朝。秘密立储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由皇帝独自暗箱操作。当初明神宗欲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先后演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宫廷闹剧。这说明当时还有一点不同的声音。清朝秘密立储却没有一点不同声音,这就容易产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丰为太子,选人不当,铸成大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缺陷的鲜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