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轰炸时,广州市内的大小传媒打出了“保卫大广州”的口号。热血沸腾的她响应号召,与同样疏散到各地乡下的好友在信中相约:回到广州,为抗日救亡做点能够做的事。
黄埔夏园村一栋民宅里,午后的光线有些昏暗,徐佩珩佝偻着腰坐在旧藤椅上,双手摩挲着一枚自制的纪念章,淡淡地笑着,只是目光悠远。这枚纪念章是今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志愿者们送给她的礼物,其上刻有16个字:“卫国勇士、民族英雄、浴血奋战、救国救亡”。
19岁那年,徐佩珩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为了守护沦陷区内的秘密电台,她与搭档由假夫妻变为真伴侣,故事堪比《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平”。燃烧弹中抢救电台,电池耗尽自制电池,及时发现敌情使日军兴建军用机场的计划胎死腹中……时光荏苒,如今她已94岁。在过去的岁月里,她将经历写就50余万字回忆录,手稿已被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1937年日军轰炸广州时,不满18岁的徐佩珩刚从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为了避难,她随家人好不容易挤上了从白云路广九火车站开出的火车,返回家乡黄埔夏园村。徐佩珩与好友陈粹声见大轰炸中解散的公立学校许多还未复课,不少孩子失学在家,便想办一间简易的街坊小学。
“采用复式教学,我俩轮流上课,该有的科目一样也不少。”徐佩珩说,学校越办越好,学生渐渐增加到30多个。然而,好景不长,日军很快又对广州进行轰炸,警报来时,她领着学生躲避,警报解除后,又继续上课。随着警报越来越频,学生也越来越少,街坊小学只艰难地坚持了四个多月。
1938年夏天,获悉政府当局组织“在营模范团”保卫广州后,身为家中独生女的徐佩珩瞒着母亲,偷偷考进该团妇女连接受军事训练,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女兵。
“假夫妻”成真伴侣
1938年10月,由于日军逼近,模范团女兵撤离广州。随后,徐佩珩考入广东省地方行政干训所通讯系,成为无线电报务员。
大火中抢救电台
1942年,徐佩珩接受上级任务,回沦陷区广州建立地下电台。不久,她和总部派来的龙学湖装扮成一对夫妻,携带着半年的活动经费、伪装好的小型通讯工具潜回广州。从桂林到广州,他们走了大半年,沿途历经曲折。
其中,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肇庆。当时,徐佩珩刚完成与总台每天中午12时的例行联络,正准备午睡,防空警报突然拉响了,没一会儿便传来震耳欲聋的飞机引擎声。她与龙学湖仓皇奔出,险些被炸弹击中,只得伏卧在地等待敌机飞离。
安全后,徐佩珩一骨碌爬起来奔回住处,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所住之处小小的地方竟中了3个燃烧弹,左右偏间和正间都燃着熊熊大火。
她和龙学湖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尝试几次都被迫退了回来。这时,组员麦伯从后边小间的厅破门冲入徐佩珩的房间。所幸的是,床前书桌尚未着火,桌下的收发报机亦未受波及。麦伯顾不得许多,抱着机子从原路冲出来。
一路上,“假夫妻”的身份在行动中不便之处诸多。在肇庆逗留期间,总台曾来电征询意见,希望两人能从日后的工作着想结为夫妻。“当年一直想着抗日救国,曾誓言暂不谈情说爱。”徐佩珩矛盾了许久,最后想通了。“既然目标一致,为何不能共同合作、携手前进?”最终,两人经上级批准,正式结为夫妻。
1943年至1945年间,徐佩珩与龙学湖装扮成乡下人进入了黄埔夏园村,他们在此建立起秘密电台点,在最危险的敌后区域从事抗日工作。
敌后秘密守护电台
“我们将收发报机藏在泥墙空位里,外面盖上泥板,再挂上岳飞画像,设上长台、摆放香炉等做掩护。天线安在室内效果不好,就藏在竹竿里,再晾上衣物,伸出天井。”做好种种伪装,徐佩珩夫妇终于建起了秘密电台,代号“赤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