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有影射史学,专门为政治服务;但是现在也出现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把历史放在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狭隘视野里去研究,这恐怕也是闭门造车,也是我所不喜欢的。所以我们怎么样把历史的材料激活,通过反思历史来看待我们的现实或者得到一些经验,使它面对大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有一种办法,就是鼓励更多的历史学家来写一些通俗的东西。
当然现在通俗的东西非常多,但也流露出一种非常单调的感觉,只是展示历史表层的趣味性,或者沉迷于对猎奇式细节的偏好,而那些超越经验层面,具有历史观高度的理解,往往在通俗的作品中很难表现出来。所以在这方面我也想做一些探索,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本书并不太好读,肯定比当年明月要难读得多,或者比《万历十五年》要难读。
还有一个想法,什么是比较好的随笔?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小清新太多。小清新的写法基本给大家一种放松感,不时抖出某种小幽默,显得很小资,很温馨,用现在很不靠谱的说法叫“正能量”。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我这本书里可能包涵很多负能量,也许会给大家“添堵”。当然,“负能量”应该是打引号的,过去有句话叫“忠言逆耳”,我想里面的话未必中听,但未必不是另一种正能量。现在中国上空的空气并不清新,雾霾重重,你老是搞小清新,这不是有遮盖雾霾的嫌疑吗?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欢这种灰暗的色调,但是如果通过阅读来提高我们反思的能力,由此得到一些启发还是必要的。所谓灰暗,并不是说看完这个东西变得颓废或者消沉,其实恰恰相反,可能会使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
问答
提问:许多人讲历史,是讲自己需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有本书说清朝的农民是全球最富裕的农民。您刚才说到清代的思想控制,这可能是对文人,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感受是不是有所不同?
杨念群:从后现代的角度讲,历史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时代需要选取历史中的某些材料来为自己说话,这是任何历史学家都难以避免的。但这里面也需要做一些鉴定——你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比如有一种是非常意识形态的党派的需要,政治利益的需要,除此之外好像别无选择,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批判的一种状态。
在任何朝代里,老百姓有生活得好的,也有生活得不好的,什么样的状态活得更好,这点恐怕见仁见智。
提问:您怎么看待“微学术”?有些学者也通过微博、微信发布自己的一些观点。
杨念群:我不太同意你用“微学术”来定义“学术”,它不是学术,只是一种信息的筛选、传播。历史学注重证据,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艰苦的封闭式研究,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一定要有非常充分的论据。搞历史学的人应该是非常孤独的,他不是完全拒绝网络平台,但是他必须耐得住寂寞,要长期的、十年、数十年的磨炼,才能做出一点点成就。我为什么拒绝开微信、微博,就是因为这个交流手段太迅捷,那些信息只是具备交流功能,还有的信息是误导,而很少有经过沉潜磨砺过的知识。也可能我对此有一点偏见,但我觉得这个界限还是要守下来的。当然我也要声明,我绝对不反对微信、微博和所有的网络媒体,我没有那么保守和狭隘。
提问: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一边骂着历史教材,一边让我们背。您认为我们的历史基础教育应该怎样?
杨念群:边骂边让你背,那是因为要应付高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觉得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历史教科书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解释框架都是一样的,很多现有的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融入到教科书里面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过去我们迷信有所谓五种生产形态,从小就被灌输历史应该从原始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一直进化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划分历史形态是很成问题的。比如中国虽然出现过奴隶,但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在中国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早就消失了。但这个现状我们也无力去改变,解决的办法是你可以多看教材之外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优秀著作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