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南联大师生在昆明简陋的条件下为保留中国的文脉而弦诵不绝时,北平沦陷区的基督教燕京大学和天主教辅仁大学因西方背景成为了孤岛中的绿洲。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表示燕大不会离开北平,不会背叛中国,也不会接受任何一项使燕大毕业生蒙羞的政策。他在燕园升起了星条旗,并以校长名义致函日本驻军,宣告燕京大学是美国财产,坚决反对日军入校搜捕进步学生。燕大校友在多年后感叹道:“星条旗啊!多少年来你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令《独立宣言》蒙羞的可耻记录,可这一次却使你顿增光彩。”但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燕京大学却不得不面临日益恶化的危机。1941年12月,日军封锁燕京大学,拒绝给予完全教学自由,燕大抗争无果被彻底关闭。于是北平硕果仅存独立办学的就只剩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了。
辅仁大学是天主教在亚洲所设的唯一一所大学,当华北各大院校因日军攻占北平而风声鹤唳纷纷南迁办学时,辅仁由于德国圣言会的资助关系,仍在刺刀与枪炮声中正常招生。北平沦陷后,辅仁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密令,继续依循中华民国政府学制,保持行政独立,坚守学术自由,不悬伪旗,同时积极扩充学系以延续民族教育。校长陈垣对他的弟子辅仁国文讲师启功说道:“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你我要坚守教书阵地,只管好好备课,教书,这也是抗战!”陈垣闭门谢客,率辅仁师生抗敌不屈,学校因此而讲诵如恒,孑然屹立,得以保持一片故都学府的“净土”。中国大学也在校长何其巩的极力周旋下维持至抗战结束。
二十世纪中国史上的八年抗战,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因为战争的摧残而中断。在那战火硝烟的动荡年代,各大学或被占领、或被破坏,甚或泯灭于战火中,学生与教授们忍饥耐寒、颠沛流离,可是民族精神仍然兴旺,士气亦因敌人的炮火而变得更加刚毅。“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昔年冯友兰作词的这首西南联大校歌,其每一个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跃动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民族“新生”的渴望。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与学人,在这一苦难的岁月中坚持弦歌不辍,维系着中华教育与学术的香火不灭,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悲壮的一页。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弦歌中的时代已然远去,但弦歌寄托的理想却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