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对中国人来讲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这个城市和卡夫卡、哈谢克、米兰·昆德拉等名作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熟悉这个城市的文本基础,但遥远的捷克,这个古老的城市却又很陌生。
1 哈谢克踪迹难寻
走进布拉格,卡夫卡无处不在。
未到之前,首先想到的捷克作家却是《好兵帅克》的作者哈谢克。这当然与萧干先生有关。萧干的翻译作品甚多,而《好兵帅克》最能体现其翻译艺术。萧干擅长讽刺,兼有风趣、俏皮的语言,这使他有可能以“信达雅”的标准体现哈谢克的讽刺艺术,把一个狡黠的、时而真诚时而虚伪的帅克形象,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萧干的《好兵帅克》根据英文版所译,虽非全本,但哈谢克的讽刺精华已在其中,书中的漫画插图,尤令人喜爱。插图中那位胖乎乎的、圆圆脸庞的帅克,生动、传神、令人印象深刻,看过也就挥之不去了。
从德国古城纽伦堡坐火车前往布拉格,行程五个多小时。一位年轻女列车员走过来,胖乎乎,圆脸,腮帮子突出一点红,模样活脱一个“女帅克”!随后在布拉格的一个星期里,走在街上,总觉得不少捷克人的模样,与小说插图中的帅克形象多少都有些相似。看来漫画作者,为这一形象的设计颇费心思,也颇显功力。
哈谢克曾被誉为“捷克散文之父”,《好兵帅克》也被认为是世界讽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以为他在捷克会受到重视。可是,走进布拉格,却难见他的踪影。几家书店里,没有找到一本关于他的书,也未见《好兵帅克》。布拉格郊区的维舍堡墓地,集中安葬了二百多位布拉格文化名人,我专程前往,没有找到“哈谢克”的名字。有些疑惑。或许,哈谢克在“帅克”这样一个讽刺艺术形象中,融进了太多冷静、无情的国民性批判的元素,让布拉格人情感上难以接受?这只是我的猜测。
哈谢克踪迹难寻,健在的昆德拉也似乎不属于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学家只有一位———卡夫卡。
2 在文学中找到归属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视野。
各式各样的体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店琳琅满目的招贴……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将卡夫卡纳入到通畅的商业轨道,满足不同游客的好奇与需要。
老城区广场是布拉格的心脏。从老城区广场西北角走出去,不到百米,另有一个小小的空旷处,名为“卡夫卡广场”———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就在旁边一幢大楼的寓所里出生。如今,大楼一层有一房间被辟为“卡夫卡诞生地纪念馆”供游客参观,每位五十捷克克朗(约合人民币二十多元)。走进去,大跌眼镜。所谓纪念馆,见方不过二十平方米,除卡夫卡作品的几种初版本和墙上悬挂的生平图片外,空空如也———甚至还没有断定卡夫卡就在这间寓所里出生。
在旅游开发上,卡夫卡无处不在。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充分商业化、世俗化之后的卡夫卡,还是那个孤独、忧郁甚至畏惧婚姻生活的卡夫卡吗?一位德国文艺批评家曾这样谈到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的生命特征与性格悲剧,被如此精辟地概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