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母亲的蚕宝宝

2010-05-13 17:12:43

来源:商洛日报

  自我记事起,母亲从没停止过养蚕。

  大集体年代,每年等到阳坡的桑树发芽时,驻队的公社干部便会把一包袱蚕种送到大队革委会办公室,蚕种就从大队主任手中传到小队长手中,队长又严肃地把一盒方格子蚕种亲自交给母亲。母亲接到蚕种后,用一块干净的粗布小心地将其包好,走进消过毒的卧室,把蚕种塞进针线篮内的棉花包里,母亲说这是“暖仔”。“暖仔”大约需要七天时间,在这七天母亲要清洗晾晒蚕具,向队长讨要木炭和石灰,父亲还要去区供销社买下五刀黑皮纸,给蚕儿作垫被子。七天一过,蚕儿出来了,黑糊糊的小点点一大片,母亲称它们为“蚕毛子”,这时母亲用一根鸡毛将“蚕毛子”刷到小箩筛里的皮纸上。接生一样细致的手脚做过之后,母亲走到门前石坎边,伸手在桑树上摘下几片嫩桑叶,剪成细丝,轻轻地撒在蚕儿身上,蚕儿就进入了食桑期。

  蚕儿睡过“二眠”就变成了白色,母亲对它们的称呼便改为了蚕宝宝。蚕宝宝的生命处于幼龄期时,全身器官最为虚弱,为了让它们健康成长,母亲每天都要给蚕房四周撒一层石灰,把艾蒿叶点燃采用烟熏杀毒,并用烧酒和大蒜汁驱赶蚂蚁和苍蝇,让家里的花猫撵偷吃的老鼠。蚕睡“四眠”的晚上,母亲还在神龛上点一炉香,黑色的方桌上放四盘热菜,有腊制香肠、鸡蛋饺子、煎得二面泛黄的豆腐、豆豉炒腊肉。母亲提起小巧的铜壶,满满的斟上一杯酒,举过头顶,嘴里念道:求蚕母娘娘保佑蚕宝宝无病无痛到架上。此刻,队长与父亲蹲在院坝喝茶抽烟,等母亲敬完蚕母娘娘,那些酒菜就是他们二人的晚餐了。队长来家里喝酒也不是白喝的,因为蚕到“四眠”后食量大增,父亲一人采的桑叶已不能满足它们的口腹,酒足饭饱的队长就会指派劳力第二天去打岩桑。岩桑分光桑和毛桑两种,毛桑蚕吃了会拉肚子,甚至死亡,光桑蚕喜食,且将来的茧壳洁白结实。队长临走前钻进我家院旁的茅房,一边舒服的撒着尿,一边大声吆喝着他平日喊顺口了的社员的名字,喊到谁的头上,谁明天就可以不去修地或者薅草了,只要能扛回一百斤岩桑,一个工日的工分票就算到手了。

  大蚕吃桑叶是不切不剪的,整片桑叶甩下去在一阵沙沙声中,顷刻变成几根经络。深夜,当母亲听到她心爱的蚕宝宝吃桑叶的响动时,我想在她日渐消瘦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出成功的喜悦。又是一个七天,蚕宝宝的食欲开始减退,母亲逮起其中的一只,用一盏油灯去照,蚕宝宝通体发亮,蚕确实老熟了,该去架上做茧了。母亲把它们一只一只的送到竹毛子和铁匠树毛子搭的架上,从上到下依次放蚕,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后上架的蚕的粪便污染别的茧壳。蚕是说老就老的,难怪母亲说麦黄一晌,蚕老一时,没有几天时间母亲的蚕宝宝便全部挂到了架上,享受着它们生命的另一个过程。蚕自从上架以后,母亲也就懒得管后面的事情了,收获多少好像已与她的劳动无关了。父亲小心地将鲜茧从架上逐个取下,装进一只大箩筐,一旁收蚕茧的队长等得有些不耐烦了,麻利地把拴筐的草绳往称钩上一挽,用含着烟袋的嘴咕噜着二不跨五的官腔:一百零八斤,记工日五十四个,哈喇子就顺着烟袋杆儿流下,正好滴在翘起的称杆子上……

  如今,母亲依然深爱着养蚕,养蚕给母亲带来了不尽乐趣,也在那个贫穷年代滋养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作者:章登畅)

  • 相关阅读
  • 重新发现的梅贻琦

      近读一本忘了书名的杂志,感慨良久。  梅贻琦,在清华园乃至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可谓如雷贯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其经典语录。  梅从1931年到194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

    时间:05-13
  • 智慧如水

      已丑冬日,窗外雪飘,独坐案头,呷一口天竺泉茗,品读山泉,别有一番心境在其间。  见山每思海,无泉水自然。一个能够把诗意般的智慧带进斗室、带进人心灵深处的人,不是西方文明之圣,就是东方智慧之师。  ...

    时间:05-13
  • 曾经年少

      季节的风飘散了年轻的记忆,只有那一片刹那间落地的枫叶把岁月的残迹滞留。落木萧萧,季节的风不曾停滞,将燥动的心绪一叶一叶地飘远。蝴蝶也翩翩,装点年少青涩的梦。  转眼间,岁月如流水消逝,曾经爱做梦的...

    时间:05-13
  • 夜读趣事

      六十年代留下的人生遗憾记忆犹新。由于家景贫寒,中途辍学而产生的失落感久久难以抹去,庆幸的是喜爱夜读的嗜好未减。  贫穷伴随着无奈击打着幼小的心灵,一时无计可施,便上山砍得干柴一担,沿街叫卖。挣得寥...

    时间:05-13
  • 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

      一大早匆忙向单位走,忽然被一阵久违的自行车铃声吸引,只见一位男子脖子上驾着一个很小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徐徐驶来,我不由地停下脚步,看父子俩的“杂技表演”:车子没有小孩用的的座椅而孩子太小,...

    时间:05-13
  • 乡村旧事

      我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解放前夕只有三四岁,朦胧不记事。五六十年代是我的青少年阶段,就很能记事了。那时,人们生活贫困,缺吃少穿,而且常遭柴荒。春夏时节,男子汉去山坡拔毛草,割青蒿,担回家摊在场...

    时间:05-13
  • 闲话鹤城

      年过古稀,对家乡故土的爱恋之情与日俱增,这大概就是杜甫说的“宿鸟恋本枝”吧。生日无事,寻思起商州城何以又叫鹤城这个问题。一句话说不清楚,就顺着这个题目做下去。  大凡地名一旦涉及到人与物...

    时间:05-13
  • 瑕疵

      手中有一方鸡血石古印,通体血红,玲珑剔透,甚为可观。美中不足的是,指握处有一个针眼儿大小的黑点,十分扎眼。收藏专家说,此类宋代文人印章,时下在收藏市场很是吃香,如果没有这点瑕疵,价值当在十万元以上...

    时间:05-13
  • 我的秦岭山里的五谷

      顺着五谷的长势,我会轻而易举地  摸到秦岭的额部。再高一点  就能摸到一朵白云、一盘月亮  顺着五谷的走动,我会准确无误地  摸到秦岭的腹腔。再低一点  就能摸到一片蛙鸣、一处村庄  摸到我的家 ...

    时间:05-13
  • 文字沏出的幸福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的工作和生活总与文字息息相关,其间,难免衍生出来一些瓜葛和因果。不过,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蓦然发现,我的生活其实是用文字沏出的一壶芳香四溢的泉茗。  文字是我工作的工具。我用文字的...

    时间:05-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